速览!各地最新防疫措施汇总

分享到:

速览!各地最新防疫措施汇总

2022年12月03日 11:43 来源:中新社微信公众号
大字体
小字体
分享到:

  近期,全国多个城市密集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涉及核酸筛查、风险区管理、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就医买药等多个方面,部分地区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广州

  ·多区发布通知,解除相关临时管控区或临时管控措施,除划定的高风险区外,其他区域按低风险区或常态化防控措施管理

  ·城市公共交通逐步恢复运营

  ·不以时空伴随作为判定密切接触者的标准

  ·密切接触者原则上落实集中隔离观察,符合居家隔离条件的密切接触者实施居家隔离

  ·到药店购买感冒、发热等药品不再查48小时核酸证明

  ·部分区发布通知,人群聚集的密闭公共场所凭48小时核酸证明进入,其他场所凭健康码绿码进入

  ·12月2日起,医疗机构普通门、急诊就诊人员凭健康码绿码通行

  ·多区长期居家老人、每日网课学生、居家办公者等无社会面活动人员,如果没有外出需求,可以不参加全员核酸筛查

  深圳

  ·进入农贸市场须扫场所码,查验72小时核酸阴性证明

  ·进入药店须扫场所码,查验健康码绿码,不再查验核酸检测证明

  ·不以时空伴随作为判定密切接触者的标准

  ·符合居家隔离条件的密切接触者实施居家隔离

  重庆

  ·不以时空伴随作为判定密切接触者的标准

  ·一些老年人、孕产妇或哺乳期妇女等特殊患者,家里具备条件的,可以居家隔离

  ·对中心城区,由之前的全域协同防控调整为分区分类差异化防控

  ·鼓励创建无疫小区、无疫社区,实行常态化防控

  ·乘坐交通工具仅需要“渝康码”查验

  ·进入医院等公共场所需要72小时核酸证明

  ·进出本人居住小区、院落,只需出示绿码“渝康码”

  北京

  ·医疗卫生机构不得拒绝无48小时核酸阴性结果的患者进入,在分诊期间补测抗原

  ·3岁以下婴幼儿可免于核酸查验,仅查验陪诊人员核酸

  ·对急危重症患者,医疗机构不得因无核酸结果拒诊或延误救治

  ·12月5日起,公交、地铁不得拒绝无48小时核酸证明的乘客乘车

  ·长期居家老人、居家办公和学习人员、婴幼儿等无社会面活动的人员,如果无外出需求,可以不参加社区核酸筛查

  成都

  ·进入医疗机构,需按医疗机构规定出示核酸证明

  ·主动出示健康码绿码,测体温、扫场所码,即可进入其他公共场所及乘坐公交、地铁等市内公共交通工具

  ·密切接触者应落实集中隔离观察,但符合居家隔离条件的,可实施居家隔离

  ·任何医疗机构不得以查验核酸阴性证明作为接诊的限制,不得因无核酸检测阴性报告而拒诊,严禁以疫情防控为由延误治疗或推诿危急重症患者

  ·每周返校时不再查验师生同住人员24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已解除临时管控的娱乐场所及培训机构正逐步有序恢复正常营业

  天津

  ·12月2日起,乘坐天津轨道交通,取消72小时核酸证明查验

  石家庄

  ·12月1日起,6区实施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措施,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商场、超市等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行业落实扫“场所码”、查验72小时核酸证明等措施

  沈阳

  ·12月1日至5日,调整市内9区防控措施,除高风险区外,无社会面活动人员,如无出行需求,可不做核酸检测

  ·饭店、商场、超市、景区等开放场所查验48小时核酸证明,落实限流50%要求,有序恢复经营活动

  福州

  ·无社会面活动的人员,如无外出,可以不参加周末的区域核酸筛查

  拉萨

  ·拉萨市发布入藏报备最新要求:报备对象为所有区外、市外来(返)拉人员,市内跨县(区)流动人员。城关区与柳梧新区、经开区、文创园区相互之间流动,堆龙德庆区与经开区、柳梧新区相互之间流动可不报备

  呼和浩特

  ·低风险区核酸检测由24小时一检调整为48小时一检

  ·无社会面活动人员,如果无外出需求,可以不参加社区核酸筛查

  ·公共交通工具正常运营

  ·恢复餐饮外卖、大型超市、百货商场、银行等服务业态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不得以“青城码”弹窗为由拒绝患者就医,但就医时要做好核酸补采工作

  郑州

  ·11月29日24时起,除高风险区外,其他区域解除流动性管理,转入常态化疫情防控

  ·商超、影院、餐饮等营业、开放场所严格查验48小时核酸证明、扫“场所码”

  ·公交、地铁全面恢复班次,出租车、网约车可出市区运营

  ·无社会面活动者可不做核酸检测

  太原

  ·无社会面活动人员,如果无外出需求,可以不参加每日的核酸检测

  ·线上教学期间,学校不再要求学生提供每日的核酸证明

 

  截至2022年12月2日

  各地具体防疫政策以当地官方最新发布为准

  中国新闻社(CNS1952)综合自中国新闻网、国家卫健委网站、北京日报客户端、各地卫健委等

【编辑:唐炜妮】
发表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评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