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每一个奋斗的你】满族旗袍匠人“严苛”制衣三十载:后继有人 技艺不老
编者按:
每一个努力生活的中国人,都是最美的奋斗者。也正是因为亿万奋斗者,才有了今日之中国。十年,致敬每一个奋斗的你。让我们一起,踔厉奋发新时代,笃行不怠向未来。
中新网吉林8月23日电(记者 石洪宇)54岁的陈玉秋女士与年轻人的交流很频繁,对方可能是青年教师、大学生或传统文化爱好者。她会分享很多经验:从选择合适的布料、正确使用针法,到使用传统浆糊进行粘合。作为满族旗袍制作技艺的非遗传承人,她用很多精力和时间去推广这门技术。
陈玉秋居住的吉林省吉林市是满族发祥地之一,满族的服饰、习俗源远流长。而她缝制满族旗袍已有大半生时光,至今仍延续着清朝宫廷旗袍的缝制手艺。
集聚传统技艺、雅致色泽、雍容华贵的满族旗袍使用的绸缎可能长达15米,非常考验裁缝的耐力和眼力。业界人士更愿意称陈玉秋为匠人——她制作一件成衣往往会耗时一个月。
“满族旗袍的行针走线比较传统,但繁复的装饰非常耗时。”陈玉秋继续在一件成衣上花费心思:领口、袖口处镶嵌花条,有的地方她计划镶上十多道,针线不停地循环往复。
近三十年陈玉秋总共完成了100多件作品。她曾为上海世博会制作展品,她的作品还代表吉林省前往法国、德国展出,推动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走出去。不过,陈玉秋认为,“最让自己满意的作品还没出现”。
陈玉秋在参加故宫交流活动时听到很多历史故事,有些匠人一生执着于制衣,对布料、技法的要求非常严苛。由此,她也坚持自己的信念:认真对待每一次裁剪。
作为非遗传承人,技法的传承只是一方面,对于历史文化的推广同样重要。在大学课堂上,大学生们和陈玉秋一起拿起针线,历史系学生还考据出服饰背后的故事;留学生主动穿上服饰,和同学一起拍照;青年教师对于这门传统技艺同样拥有巨大热情,他们会在培训后继续研讨……
已经毕业的大学生白如雪这四年来一直跟随陈玉秋学习,是她的“关门弟子”,毕业论文也是满族旗袍相关议题。
吉林省近些年一直推广非遗和文旅结合。陈玉秋最近的尝试非常成功,“小小满袍”活动制作的小型服饰造型新颖,吸引很多游客的目光。按照计划,这些文旅产品将登陆当地的旅游节庆活动。
“有年轻人的加入,这门技艺就不会老。”她说。(完)(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社会新闻精选:
- 2024年11月23日 15:09:52
- 2024年11月23日 13:26:02
- 2024年11月23日 12:25:56
- 2024年11月23日 12:23:26
- 2024年11月23日 10:14:10
- 2024年11月23日 09:40:35
- 2024年11月23日 08:25:39
- 2024年11月22日 17:05:59
- 2024年11月22日 15:53:16
- 2024年11月22日 11:3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