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专家发现青年人群肠癌发病潜在干预靶点 利于早筛早诊
中新网上海8月14日电(陈静 钟轩)结直肠癌是一种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探索开发更好的风险预测工具,协助早期识别出高风险青年肠癌患者,并建立更好的筛查策略,已成为目前青年肠癌临床诊断研究的重点。
记者14日获悉,中国医学专家最新研究发现,发病年龄小于50岁的青年肠癌(早发性肠癌)与发病年龄大于50岁的老年肠癌(迟发性肠癌),在肠道菌群谱、代谢谱、细菌酶基因谱改变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据悉,基于相关标志物开发的诊断模型,医生未来有望通过粪便样本,实现对青年肠癌高危人群和患者的早期筛查和精准检测,进一步推动基于菌群的诊断策略在临床一线的转化和应用。
据悉,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外2科马延磊教授领衔团队的这项最新探索性研究,为了解青年肠癌发病机制,为探索适合青年人群肠癌早筛、早诊提供了全新视角和方向。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知名胃肠道领域期刊Gut杂志。
马延磊教授告诉记者,结直肠癌一直是公众普遍认为的老年疾病。据了解,肠道微生物群是关系人体肠道健康与否的重要微环境。目前,众多研究已证实,肠道微生态紊乱是大肠癌发生、发展的关键环境因素,并且老年人群的肠道微生物群与年轻人群差异显著。
这位专家介绍,近些年,肠癌呈现显著年轻化趋势。2013年,社区大肠癌筛查被纳入上海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主要针对老年人群。马延磊教授表示,而青年人群的肠癌早发现,一般都是出现排便习惯改变、便血、腹泻、腹泻与便秘交替、局部腹痛症状后方去就诊。这往往错过了最佳的早诊“窗口期”。
青年肠癌患者体内是否存在具有诊断价值特征病原菌谱和代谢物谱?这些菌群和代谢物是否会诱发青年肠癌发生的重要致病因素?针对这些学界还未破解的难题和疑问,马延磊教授带领团队历时四年,对大量中国青年肠癌、老年肠癌患者人群以及年龄匹配健康人群对照,进行相关分析,并构建相关模型,用于鉴别青年肠癌。
研究团队通过大样本队列,描绘了中国青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谱和代谢物谱。马延磊教授指出,青年肠癌患者的肠道菌群出现严重失调,粪便微生物多样性显著下降;在菌群谱和代谢谱组成特征上,青年肠癌也明显区别于老年肠癌。
研究发现了青年肠癌发病的潜在干预靶点;研究团队构建了随机森林分类器模型,评价青年肠癌的多组学标签分类能力。该预测模型未来可用于青年人群的肠癌早期筛查。
据悉,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外二科团队一直致力于结直肠癌全程管理,注重大肠癌防筛诊治。本研究有助于有效提高青年人群预防肠癌的意识和能力。基于相关研究成果,马延磊教授对青年人预防肠癌提出健康提示:首先应该避免高危因素,如戒烟,避免油炸食物,尽量少吃高胆固醇、高脂肪的食物,改变不良饮食生活习惯,增加膳食纤维及维生素的摄入,适当增加体育锻炼及保持愉悦心情。日常可以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另外,青年人群平时如有腹部不适症状或者排便习惯及形状改变,建议及时去医院就诊,并积极进行肠癌筛查可以早期发现肠癌或癌前病变,起到早诊早治和预防的作用,进而改善肠癌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提高治疗效果。(完)
社会新闻精选:
- 2024年12月21日 18:24:20
- 2024年12月21日 14:15:48
- 2024年12月21日 12:39:30
- 2024年12月21日 00:32:32
- 2024年12月20日 14:20:56
- 2024年12月20日 14:08:53
- 2024年12月20日 14:04:55
- 2024年12月20日 13:39:25
- 2024年12月20日 13:19:22
- 2024年12月20日 10:1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