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别只盯着赚钱
张东锋
交通运输部日前就《自动驾驶汽车运输安全服务指南(试行)》(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引发不少人关注。联系到前一段时间“北京自动驾驶出租车迎来主驾无人、副驾有安全员的商业化试点”“重庆、武汉开展全无人驾驶商业化试点”等新政策,有业内人士直呼“自动驾驶离‘赚钱’近了”。
在智能造车领域,无人驾驶无疑是个巨大的风口。近年来,从国内到国际,从传统车企到互联网巨头,争相竞逐该领域。智能化操控、解放驾驶员、降低公共交通成本,再加上人们长久以来对智能交通工具的科幻想象,很多人对自动驾驶汽车无疑寄予了高期待,部分造车企业也是信心满满、憧憬无限。不过,现实情况是,从想象落到现实的过程仍然“很骨感”。比如,早在2015年,某国内互联网巨头的造车负责人就喊出了“自动驾驶汽车三年商用、五年量产”的口号,可时至今日,整个行业的商业化试点,仍在缓慢推进。考虑到智能造车是个竞争激烈且烧钱的领域,政策哪怕是推进一小步,一些人觉得“离‘赚钱’近了”,也难逃自我“打鸡血”的嫌疑。
综观征求意见稿,整体上还是传递了审慎推进的政策立场。大方向上,反映出监管部门已经意识到自动驾驶技术可能带来的深刻影响,且体现出在规范发展方面的积极主动作为。具体内容上,在对自动驾驶商业化应用给予支持的同时,仍然突出了安全的重要性,包括要求自动驾驶汽车运输管理应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严格限定了自动驾驶运输目前的应用场景,要求审慎使用自动驾驶汽车从事道路旅客运输经营活动;要求从事运输经营的自动驾驶汽车,“应当投保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及保险金额不少于500万元的机动车第三者责任保险”;运输经营者应当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立运营安全管理制度等。
有意思的是,与行业聚焦自动驾驶商业化推进及前景相对照的是,公众同样对其安全性的莫大关注。日前有报道就特别挑出了“500万元三者险,配安全员”这个点。从技术的角度,造车者会放大人工智能的智能化、精准操控,宣称“带来交通安全和效率的大幅度提升”;从用户的角度,人们无疑更好奇,人工智能出错了怎么办?第三者责任险再高,能够保障更安全么?进一步,如果造车企业更关心“离‘赚钱’近了”,就不免让人担心会在安全等方面打折扣。
还要看到,与征求意见稿相适应的,不过是目前自动驾驶有限的试用场景。其力图设计一套确保自动驾驶汽车安全运行的最基本规范,而其大范围应用所涉及的很多复杂场景和因素远未考虑其中。比如,自动驾驶汽车运营服务一旦发生事故,责任该如何认定和划分?其力图构建的应急处理机制、安全员机制、数据存储机制等,如何监督充分落实?诸如此类的很多问题,在尚未形成有效解决方案的时候,动辄就喊“离‘赚钱’近了”,是不是有点早了?
社会新闻精选:
- 2024年11月18日 13:57:29
- 2024年11月18日 12:47:49
- 2024年11月18日 11:47:13
- 2024年11月18日 11:45:07
- 2024年11月18日 10:32:42
- 2024年11月18日 10:24:02
- 2024年11月18日 10:23:54
- 2024年11月18日 10:16:01
- 2024年11月18日 10:13:29
- 2024年11月18日 08:2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