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2022红山文化高峰论坛开幕 专家学者赤峰“论剑”推进申遗

2022红山文化高峰论坛开幕 专家学者赤峰“论剑”推进申遗

2022年07月15日 22:23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2022红山文化高峰论坛开幕专家学者赤峰“论剑”推进申遗
    2022年度红山文化高峰论坛在内蒙古赤峰举行。 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摄

  中新网内蒙古赤峰7月15日电 (记者 孙自法)作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形成的重要一元,中国北方地区红山文化相关研究长期以来备受关注。

  主题为“比较视野下的红山文化与中华文明起源探索”的2022年度红山文化高峰论坛,7月15日在红山文化发祥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考古文博专家学者代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相聚论坛,“论剑”红山文化及相关考古学文化,为推进红山文化申遗等达成学界共识、奠定学术之基。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研究员致辞表示,红山文化是辽西地区发现与命名最早、知名度最高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是东北亚地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一支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对中国文明起源和早期社会发展进程及商周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实证。

  陈星灿指出,赤峰市作为红山文化的主要分布区域,发现有大量红山文化遗存,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是中华文明起源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区域,也是红山文化申遗的有机组成部分。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研究员表示,红山文化是史前中国十分重要的考古学文化,是连接中原地区和东北地区的一个桥梁,也是东北亚地区史前时期最为发达的一支考古学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研究中,牛河梁遗址等高等级红山文化遗存的发现,证明中华文明研究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即从只关注中原到关注各个地区的文明发展进程当中,关注各个地区之间区域文明的相互形成过程以及相互交融形成中国早期文化圈的研究。

  王巍指出,20多年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工作中,红山文化及辽河流域的文明进程也是研究的重要内容。他希望通过此次论坛以及考古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使红山文化高等级聚落的考古发现取得新进展。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赵辉指出,目前在红山文化的社会研究上,似乎陷入了一个“瓶颈”,有待突破。他认为,红山文化的考古尚未能提供学术界一套有关红山社会的完整资料,“我们知道红山文化存在一个令人震撼、震惊的宗教、丧葬中心,这固然能在一个侧面反映出红山社会的复杂化状况,但缺乏能与这个宗教、丧葬文化互补成完整社会形态的日常社会生活资料,从而制约了我们对红山社会的完整理解,这个现状需要改变”。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誉院长郭大顺研究员表示,红山文化与中原仰韶文化碰撞迸发出文明火花,为中国人现代民族意识在五千年前南北交汇中找到根脉。他认为,红山文化已列入“考古中国”项目,会不断有新发现,对现有资料进一步验证和分析研究,也有望取得突破性成果。

  国家文物局考古司考古管理处三级调研员胡传耸致辞说,国家文物局持续推进红山文化研究与内蒙古考古工作,2021年将“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项目”纳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协调国家和相关省市考古机构、高校联合攻关,全面展现红山文化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重要地位与历史作用。他希望专家学者通过本次高峰论坛,共同为推动红山文化考古发掘、研究、保护、传播和申遗工作贡献力量。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局长曹建恩研究员透露,2012年,红山文化遗址成功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21年底,“考古中国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项目”获国家文物局立项批复,2022年科研工作全面启动。本次红山文化高峰论坛,将有力推动红山文化深入研究,有效扩大红山文化的中外影响力。

  中共赤峰市委书记万超岐致欢迎辞说,赤峰目前正面临着创新发展的时机,此次举办红山文化高峰论坛意义重大,红山文化的研究和申遗必将走上新的高度,在多年积累的基础上,赤峰将不遗余力推进红山文化的保护、研究和申遗工作。

  2022年度红山文化高峰论坛由中国考古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赤峰市文化和旅游局、赤峰市红山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两天会期内,专家学者研讨交流内容涵盖“重要考古新发现”“红山文化基本特征、类型与分期”“红山文化社会层级构建”“红山文化玉器研究”“红山文化与中华文明起源”等诸多方面。

  据了解,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统计结果显示,赤峰境内现存红山文化时期遗址725处,是红山文化分布区内遗址最密集、最集中的地区,也是红山文化的核心分布区。(完)

【编辑:李岩】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