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县城看发展】青海泽库:每一颗草籽都被期望饱满
央广网泽库6月27日消息(记者 樊永涛)每年6月到7月,高原的草场开始返青。牧民们赶着牛羊来到夏季牧场,一直到冬季来临。
数千年的游牧生活,与草场的相处之道早已被这里的人们了然于胸。
这里是青海省。从黄南藏族自治州沿黄河向西南,翻越麦秀山,在广袤的泽曲草原中,就可以找到这个名为“泽库”的县城。
曾经,守着绿水青山过穷日子,这一现实困境像一个千斤重担压在这里。
如今,泽库,这个名字正在奔向全面振兴的路途中展现出令人鼓舞的现实模样。守护好绿水青山,因地制宜发展畜牧产业,优化产业布局,不断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这些不断更始人们对于泽库的认知。
蜿蜒的泽曲河
在青海,草原和河流是常见的景观,发源于雪山的河流画出的蜿蜒曲线,从高空看,河流和湿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大地抽象画。位于泽库县的泽曲湿地便是如此。
泽曲河湿地有多慷慨,黄河可以知道。大大小小超过30条支流,像毛细血管一样分布在地表。地下则是厚达数十米,可以蓄水的泥炭层,湿的像蓄满水的海绵,将地上与地下的蓄水释放给尚显弱小的黄河。
泽曲河属于黄河的一级支流,其所在的泽曲河国家湿地公园在青海省三江源水源涵养中属于重要区位。河流在草原上肆意流淌,养育了一代又一代草原儿女,也孕育出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
多杰是泽曲河畔的一名环保志愿者,守护眼前的湿地已有20余年。每年,数以万计的迁徙候鸟都会途经这里。如果把候鸟比作是湿地的“精灵”,那么多杰就是这群“精灵”的守护者。
黑颈鹤喜欢把巢筑在四面环水的湿地草滩上。前不久,一对黑颈鹤夫妻顺利产下3枚鸟蛋,夫妻俩24小时全天候地轮班。可一场降雨,打乱了它们的生活,面对上涨的河水,鸟巢也即将被淹没,无奈的它们只能对空长鸣。
好在正在巡护的多杰看到了这一幕,随即拿出简单的材料,制作了一个人工鸟窝。过了几个小时,看着眼前的人工鸟窝被黑颈鹤所“认可”,多杰方才松了一口气。
在这片泽曲草原上,牧民们和多杰一样深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之道。
“合作社不仅解放了劳动力,增加了牧民收入,关键是保护了草原。”这是采访俄尖吉布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清晨,天边刚刚泛起鱼肚白。吃完早茶,俄尖吉布就来到了合作社。将牛羊迁徙至夏季牧场,这是一年中牧民最忙的时候。
2012年,俄尖吉布所在的泽库县东科日村成立了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他被选为负责人。经过多年发展,合作社通过实行划区轮牧、分群饲养、种草养畜等措施,积极推广良种繁育、科学高效养殖,实现了畜群结构进一步优化。
“转场能让每片草场都有‘休养生息’的时间,生态也能得到有效恢复。统一管理、协调、发展,这是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优势所在。”俄尖吉布说。
俄尖吉布介绍,合作社完成了股份制改造,整合了草场4.02万亩、牦牛1143头,现金入股155.2万元。截至目前,合作社累计现金分红228.6万元。
在俄尖吉布眼中,不能追求一时的经济利益来破坏草原,以“绿”生“金”,只有保护好绿水青山,老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
抉择中寻“最优解”
在泽库县,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的成立,起初并未被牧民们当作主要叙事。随着其对传统生活的改变,尤其是对生产生活逻辑的重组,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成为泽库县走向高质量发展中的绝对伏笔,也成为这个青海畜牧业大县后续发展的“破题之钥”。
泽库县农牧水利科技局副局长更尕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泽库县以转变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创新生态畜牧业发展机制为重点,以实现草原保护、牧业增收为目标,通过项目实施,草原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现代化产业体系、生产体系以及经营体系进一步完善,产业融合优势明显,实现生态生产生活共赢。”
泽库县平均海拔有3700米之高,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林草资源是发展之道也是保护之要,当地党委政府可谓高度重视。
“如今的泽库,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绿水青山正成为广大牧民群众的‘幸福不动产’。”泽库县自然资源和林业草原局副局长尕藏东智说,为强化林草资源保护,泽库县严格保护林草资源、维护生态系统稳定、增加国土绿色底蕴,建立健全了林草资源保护发展长效机制。
“我们加快建立林草资源大数据管理体系,确保每块林草地都有林草长和监管员、生态管护员负责管理。对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湿地公园、森林公园、沙漠公园、草原公园,三江源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承接转移发展区内的林草资源根据各自所具有特殊生态作用,开展多维度、多方位、多层级保护管理,进一步增强林草生态系统自身修复能力,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常言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而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被各地奉为发展的圭臬,如何平衡生态和发展关系,是一道必答题。
泽库不仅坐拥全国有机示范基地、全国有机农牧业示范县、全国牦牛全产业链典型县、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县等多个头衔,“泽库牦牛”“泽库羊”还入选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名录——承载着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梦想和希望,泽库着力构建绿色产品体系、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换路径。既让青山绿水依旧,还做强做大了“畜牧业蛋糕”。
的确,生态和发展并不矛盾,只要找好了转换通道,鱼和熊掌亦可兼得。
牦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泽库县城中,加华智巴的日子忙碌而幸福。
2015年,从银行系统辞职的他,带领村民创办了一家从事牛羊绒加工、销售的公司,并入驻泽库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眼下,牧区又到了剪毛季,多数员工都集中在村子老厂房洗羊、牛毛,夏秋季制作,网上销售,去年公司的营业额达到了140万元。
“羊毛被、围巾是我们的网红产品,每年需求量都很大。”见记者来采访,加华智巴有些腼腆地说:“公司正在慢慢做大,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在公司的展台上,整齐地摆放着一个个包装精美的牛绒、羊绒产品;在另一端的车间里,公司生产加工负责人西让卓玛正忙着检查包装、清点发货。“我们老板(加华智巴)常常通过短视频平台带货,羊尕尔巴扎这个品牌已经收获了不少粉丝。”西让卓玛说,2015年之前她过的是放牧生活,现在却成了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当前正是加工旺季,一天就能加工80条羊毛被。
依托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从2014年起,泽库县就着力在生态有机畜牧业发展上做文章。2015年成立现代农业产业园,2019年入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2020年12月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加华智巴所入住的仅是泽库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下属的有机畜牧业园区。
“园区为入驻企业提供电商平台以及相关业务办理的支持,还配备了物流。”据泽库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管委会综合部部长李启平介绍,目前,园区引进产品加工企业6家,农产品检验检测和电商服务企业各1家,牦牛高效养殖企业1家,入驻省级精准扶贫产业园小微企业16家,园内生态畜牧业合作社29家。
作为青海省级龙头企业——青海西北骄天然营养食品有限公司,2015年入驻到产业园,主要从事牦牛藏羊屠宰及精深加工与销售、养殖、活畜交易等业务。为提升牦牛产品附加值,发挥企业辐射带动作用,公司采用“公司+合作社+牧户”的模式,积极参与乡村振兴行动,通过劳动技能培训、牧民参与分红等方式让牧民群众分享公司发展的成果。
李启平告诉记者,作为全国第一个以牦牛产业为主导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2021年产业园总产值达34.35亿元,主导产业产值26.79亿元,占总产值78%,主导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值达到了3.2:1。
“依托产业园,泽库县已初步构建起现代农牧业全产业链,将研发、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品牌、体验、消费、服务、金融等各个环节和主题链接成紧密关联、有效衔接、耦合配套、协调发展的有机整体。”李启平说。
夏至已过,草原返青,甜美的山风徐行其间,一地黄花,泉水甘洌。一年最好的时节就这么来了,人们的生活暗自揣着仪式感,每一颗草籽都被期望饱满。
- 专题:走进县城看发展
社会新闻精选:
- 2024年12月22日 09:21:13
- 2024年12月22日 09:17:16
- 2024年12月22日 09:16:44
- 2024年12月22日 09:08:28
- 2024年12月21日 18:24:20
- 2024年12月21日 14:15:48
- 2024年12月21日 12:39:30
- 2024年12月21日 00:32:32
- 2024年12月20日 14:20:56
- 2024年12月20日 14:0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