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疫情催热民众居家健身潮 “主动健康”渐成共识

疫情催热民众居家健身潮 “主动健康”渐成共识

2022年04月09日 12:03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疫情催热民众居家健身潮“主动健康”渐成共识
    “95后”大学生邱金昱常年坚持居家健身。 受访者供图

  中新网济南4月9日电 (记者 赵晓)铺展瑜伽垫,拉伸四肢,舒展身体,济南白领宋芳在家中用一套瑜伽动作开启周末生活。近期,为降低新冠疫情传播风险,济南健身房暂停开放,原本每周至少去三次健身房的她,现在逐渐习惯居家锻炼。

  “疫情会有起伏,但居家锻炼可以不间断。”宋芳说,在疫情形势依旧紧张的当下,身边许多健身达人像她一样加入了居家健身队伍。

  《2020年中国居家健身短报告》显示,新冠肺炎疫情的隔离、观察期让更多健身爱好者、渴望提升免疫力的人群开始关注居家健身。另据36氪《2021年轻人运动健身报告》,超四成“95后”“00后”偏好居家锻炼。

山东体育学院副教授朱学强经常在家中拍摄健身视频,到线上普及相关运动知识。 受访者供图
山东体育学院副教授朱学强经常在家中拍摄健身视频,到线上普及相关运动知识。 受访者供图

  对常年居家健身的“95后”大学生邱金昱来说,10斤装大米、有重量的蔬菜等都是他日常的“健身装备”。在他看来,居家锻炼不受天气、环境影响,随时随地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在家中或宿舍进行。“长期坚持能消解学习疲劳,也令我整个人很有精气神,身体抗病能力、跑步耐力也得到提高。”

  家用健身器材的热销,也从侧面验证居家健身的火爆。记者浏览电商平台发现,哑铃、弹力带、臂力器等小型健身器材,不少月销售量超3万件。正值春夏交替,很多人还将减肥燃脂列上日程,在购物车内加入家用跑步机、动感单车等器材。直播间内,主播一边科普居家运动攻略,一边推销健身好物。

  自疫情发生以来,山东体育学院副教授朱学强连续在线上推出居家健身系列课程。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防控疫情最简单、直接的途径就是主动健康、主动健身。针对慢性病人群日益增多的情况,中国早在2015年就提出“主动健康”的概念。“疫情的传播和蔓延,让更多人意识到,主动健康是应对人类疾病谱变化、预防突发病毒攻击的最简单易行的方法。”

  “过去人们习惯去健身房或户外场地群居健身,现在为减少接触和聚集,以家庭为单位的居家健身渐成趋势”。朱学强表示,居家健身既能强身健体,还能丰富居家生活,增进亲子交流,有利于家庭和睦。

  当下,中国各地体育部门也在大力倡导和推广居家健身。山东济南、潍坊等地市体育局发出居家科学健身、抗击疫情倡议书;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体育局公开征集指导市民居家健身视频,陆续收到民族舞、武术基本功等民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教学视频。国家体育总局早在2020年就下发通知,鼓励各地体育部门结合当地实际,推出简便易行、科学有效的居家健身方法。

  朱学强认为,居家健身虽然空间受限,部分运动项目无法施展,但在有限的空间内,可做的运动仍然有很多,如利用瑜伽球、弹力带等小型器材进行力量训练、发展心肺能力,进行柔韧性练习,改善身体灵活性等;或者徒手做深蹲、仰卧蹬腿等。“每个人身体状况和运动能力不同,建议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循序渐进,贵在坚持。”

  在山东体育学院研究生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许昭看来,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人们难免会产生焦虑、恐慌等负性情绪,而体育锻炼是缓解焦虑等不良情绪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之一。居家进行规律适量的体育锻炼对调节消极情绪、改善心境状态有明显的效果,避免因疫情陷入焦虑等不良情绪中,同时帮助人们锻炼意志,获得快乐和满足感,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谈及居家锻炼人群如何克服“三分钟”热度,许昭建议,可以结合自身兴趣,先学一些难度较低、易于操作的运动项目,在兴趣的驱动下坚持锻炼,同时与家人、朋友一起,通过建立微信群等方式,相互提醒和鼓励。有的人在运动时会产生“我做不好”“我很笨”等消极想法,对此应更多地关注运动过程,不必过于在意锻炼行为结果。“即使没有运动细胞,也不要忘记在每一次自己做出努力之后鼓励、称赞自己,从而拥有继续坚持下去的动力。”

  中国《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将达38.5%。“未来,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深入推行,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居家健身,将成为更多健身爱好者的选择。”朱学强说,主动健身,如铠甲在身,居家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应不只在抗疫时。(完)

【编辑:刘羡】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