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传统学习模式时空限制 “教授开讲”引发网课热潮
打破传统学习模式的时空限制,“教授开讲”引发网课热潮
学者“出圈”
本报记者 李云舒
“大家好,我是骆玉明,今天我正式入驻哔哩哔哩(以下简称B站)了。请大家关注我,我们一起读书一起玩!”
今年年初,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骆玉明的实名认证账号发布了第一条视频。视频末尾,他表示很快将会推出一门关于《诗经》的课程。“我们的美丽古典之旅,就从中国诗歌的源头《诗经》开始。”
随着越来越多的专家教授选择在年轻人喜爱的视频平台上开课,“在视频网站上大学”这句网友曾经的调侃,正在走向现实。
不少专家学者在短视频平台“破圈”,受到年轻观众追捧
“刚毕业的学生来拜一拜,曾有幸修读您的《世说新语精读》,真的太好了!希望在这里也能‘望道四方’!”
在骆玉明的第一条视频里,近千条弹幕热情洋溢,其中有曾选修过骆玉明课程的复旦学子,更多的则是慕名而来、喜爱古诗词鉴赏的网友。用户“竹雨沐沐”的评论高居前位:“欢迎老师!超想多读读中国传统文学经典,可惜大学专业与文学毫不相关,只能来您这里上课啦!”
不仅是骆玉明,随着短视频平台影响力增大,不少专家学者在这里成功“破圈”: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戴建业、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于赓哲……短视频平台成为他们传播知识的舞台。
“大家好,我是汪品先,我是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系的教授,我研究深海的海底。”1月21日,2021年“百大UP主”颁奖仪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的发言显得格外严谨认真。
去年6月,汪品先以“汪品先院士”的账号发布第一条视频,并定期分享有关海洋的科普知识。在他的专栏中,包含了“百慕大三角的传说是真是假?”“马里亚纳海沟再往下是什么?海沟中有生物吗?”等海洋科普知识,最高一条播放量超过378万。评论区里,有网友受到汪品先学术热情的感染,留下文字:“将来有能力有条件的话,我也想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祖国的海洋事业。”
戴建业以幽默的授课风格“走红”短视频平台,他将古典诗词作者杜甫、孟浩然、李清照等编排成别样段子,让许多年轻人耳熟能详,他的视频也成了很多观众追看的网红课程。
在戴建业的感染下,一些网友也坐不住了。不仅要上课,还要写诗,而且别出心裁、自成一体。戴建业随即开设了“写诗鬼才”这一专栏,专门刊登网友投稿的诗词。“连读四首,写得真好,我提不出意见。”最新一期视频中,戴建业在镜头前欣慰地说。
在陕西师范大学,于赓哲便以讲课风趣幽默著称。在短视频平台上,他已经拥有超过46万粉丝,“历史那些事儿”“历史趣谈”等一系列历史讲座十分受欢迎。于赓哲认为,“明星教师”在社交媒体上走红是好的现象。“新一代年轻人已经长大了,他们对知识和学术有更迫切的渴望,作为学者去满足他们的需求责无旁贷。”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视频的绝大多数观众年龄不大。2021年中国网络表演(直播与短视频)行业年度峰会上,哔哩哔哩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谷雨透露,该站的活跃用户是2.23亿,用户的平均年龄是22.8岁。
“目前移动互联网已经日趋主流化,通过视频社区、短视频平台进行日常学习,在广大青少年中间已经成为非常普遍的选择和习惯,看视频、直播等并非只是既往僵化印象中的消遣娱乐,也被赋予了学习等主流文化功能。”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孙佳山告诉记者。
复旦大学教授李若山化身“复旦山哥”,用会计学知识解读社会热点,实现教学相长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会计系教授李若山有许多头衔:新中国第一位审计学博士、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专家委员会委员……但在B站,他是6级用户“复旦山哥”。
2020年6月,李若山注册了自己的账号,迅速收获了大量粉丝。在视频中,他用会计学解读社会热点,其中谈论“中国的金融系统”一条视频,播放量超过50万次。
李若山告诉记者,2020年新冠疫情的暴发和学校严格的防控措施,是他接触“网上讲课”的契机。“当时大家足不出户,我们也转而上网课。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与视频网站合作,开始在网上放一些课程。后来,他们觉得我的视频播放量特别大,联系我问能不能单独开一个专栏,我就想尝试一下。”
在学校上一堂大课,需要几个小时,甚至一整天;而视频的内容短则七八分钟,长也不超过二十分钟。“一开始也不太习惯,觉得太碎片化,但这里的年轻人很多,能够了解到他们的想法,所以越来越喜欢用这种方式与他们沟通,这其实也是一种教学相长。”
在李若山的个人账号里,有着各种各样的话题。獐子岛的扇贝、跑路的“独董”,甚至热门电视剧中的案例,都是李若山的取材方向。“我喜欢关注热门话题,用一些贴近生活的案例,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来讲课,大家会更容易听进去。”
他也会浏览网友的评论。“大家的评论对我绝对会有很大的帮助。在相互的交流中,对我自己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聊到自己做的视频中印象最深的一期,李若山想到的是一起牵涉多家银行、保险和信托机构的事件。他注意到,关注这一事件的人群中,许多是年轻人。“年轻人关心国家大事,对反腐倡廉、中央八项规定等都有了解,对腐败极为痛恨,这让我印象十分深刻。”
记者发现,在李若山的个人账号里,除了讲课,还有他的业余生活,包括举办家庭音乐会的视频。他说:“在学术场合我是一本正经的,但是私底下的我十分放松、有自己的平常心,面对不同的生活状态,人有不同的角色,平时的我就是一个过着退休生活的老人,希望大家把我当成一个普通人来看待,多和我讨论,特别期待听到更多意见不同的声音。”
对于在视频平台上受到关注的专家学者而言,“桃李满网络”意味着更高的要求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9月,已有超过300位名师学者入驻B站,覆盖近百个学科专业,800多个认证高校号、近万个学院号也已入驻。
年轻人聚集的短视频平台对知识共享的重视有目共睹。在抖音平台上,同济大学物理学教授吴於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等“学术大牛”广受欢迎。
法律、文学、科学、艺术……这些内容在各大平台有着上亿规模的播放量,成为年轻一代获取知识的途径。
孙佳山认为,年轻人之所以愿意在视频社区“上课”,主要原因在于可以最大化利用碎片化时间。“传统学习模式都要用整段时间。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把零碎的时间有效利用起来,打破传统学习模式的时空限制。另一方面,中、短视频中的学习模式更活泼,也符合年轻人的媒介习惯,因此更受欢迎。”
“一开始只是觉得有趣,觉得这么大的教授,这么高深的话题,怎么会出现在视频平台上?这我得点进去看看。”网友“Abby小铃铛”告诉记者,自己是一名本科二年级的学生,专业是土木建筑,但对人文社科类的话题很感兴趣。“看久了,我发现教授们都非常用心,深厚的学术功底加上精心的剪辑,让这些课程很容易被看进去、听进去,而且记得很牢。”
让“Abby小铃铛”尤为受到感染的,不仅有硬核的科普内容,还有教授们幽默而接地气的表达方式。“他们都是‘学术大牛’,但完全没有架子。我记得汪品先院士在一个视频的结尾,用上了短视频网站的‘行话’——‘如果你喜欢我的话,就请记得关注,并且一键三连’。85岁的院士啊!那一刻显得特别俏皮,让我们非常有亲近感。”
另一方面,对于在视频平台上受到关注的专家学者而言,“桃李满网络”也意味着更高的要求。与课堂上年龄相仿、经历相似的学生相比,网络观众差异更大,其中不少人有着相当高的学术素养。如何把学术性强的知识讲得雅俗共赏,是一种挑战。
“我觉得有一个平台能面向社会大众,邀请人们来上课,这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戴建业在一次采访中曾说,在第一次上网课前,他做了充分的准备,但面对镜头仍然感到拘束,有弹幕指出了这一点:“戴老师的双手简直无处安放”。
“什么都逃不过网友的眼睛,实际上是我紧张了。”戴建业说,起初,他把网课看得过于简单,没想到每次录制都要花费不少精力。在很多人印象里,网课是科普性内容,和中文系课堂相比难度更低,但在戴建业看来,“网课的观众更广泛,有不少中小学老师在听我的课,他们提出的问题也很专业。”
在李若山看来,即使是专家教授,也难免会有局限性。走上网络与年轻人交流,对自己也是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在我这个年纪还能给年轻人做一些交流,带来启示,也是人生很愉快的事。我们可以说是一种‘双向奔赴’。”
越是在众声喧哗的时代,越需要真正的学者发出理性的声音,年轻人也要增强定力,增强独立思考能力
在自媒体时代,人人皆可成为博主,发出自己的声音。然而,片面的、情绪化的信息也会在互联网上被不断放大,容易对“触网”的年轻人甚至低龄学段的学生造成误导。因此,越是在众声喧哗的时代,越需要真正的学者发出理性的声音,用专业知识破除迷障。
在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马皑看来,现在短视频平台上不乏关于犯罪心理学的错误导向。“有的喜欢作出一些绝对化的结论,而这些结论常常都是偏颇或者是错误的。”
不专业的“短视频学者”“短视频科学家”有时会刻意用一些猎奇的手法来博取流量,对观众产生了混淆甚至错误引导,这引发了马皑想要在视频平台上发声的念头。2021年1月,马皑在B站开设了自己的账号。“当时的想法就是,作为中国犯罪心理学的头部资源,我们一定要在短视频上作出专业的表达,不能丢失这块阵地。”
在孙佳山看来,在一些社交媒体平台上,存在着“流量至上”、资本操纵舆论的情况,这需要充分警惕。“尤其是在面对一些热门话题时,学者、专家也好,大学、研究机构也好,都不要轻易被舆论绑架,对混淆视听的言论更要敢于正面批驳。”
“对粉丝量大的创作者来说,首先要围绕专业知识相关的内容来讲课。涉及到不了解的内容时,一定要谨慎,以免对观众造成误导。”李若山同时建议,希望年轻人在加强学习的同时,也要增强定力、独立思考。“所谓的大咖观点也并不一定完全正确,我们要有辨别的能力。”
在专家学者持续“出圈”的同时,学界也响起了另一种声音:视频平台上的“碎片化”学习越来越有市场,学术的严谨性会不会受到挑战?
“这个问题不能片面来看。”李若山认为,“碎片化”的学习固然不够系统,但不失为一种引发年轻人学术兴趣的好方法。“运用零碎的时间进行自我提升,提高学习的兴趣,对于年轻人进一步接触完整、系统的知识绝对是有帮助的。”
同时,李若山也建议,年轻人如果有机会,还是要沉下心来,到学校或是采用系统教材进行扎实的学习。“花费一个学期、一年、两年或更长的时间打好基础,对年轻人一定有更大的帮助。”
在孙佳山看来,“碎片化”也意味着更加灵活。“短视频的传播打破了时空限制,是一个全球流行的文化现象,主流文化包括学术界需要适应这种节奏。不是动辄长篇大论才能保持学术的严谨性,不可能要求所有的青少年都去听几个小时的大课,这显然不现实。对学者、专家而言,几个小时的课要讲,十几二十分钟的课也要讲。”
“我们还是要鼓励更多的学者、专家,高校、研究机构在视频社区、短视频平台开课,传播真正有价值的知识,积极、正面利用移动互联网的媒介迭代效应,提升全社会的认知水平。从长期来看,这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是有好处的。” 孙佳山说。
社会新闻精选:
- 2024年11月17日 00:22:31
- 2024年11月16日 18:11:44
- 2024年11月16日 16:37:20
- 2024年11月16日 16:36:42
- 2024年11月16日 16:20:35
- 2024年11月16日 15:35:22
- 2024年11月16日 14:31:04
- 2024年11月16日 13:23:27
- 2024年11月16日 12:31:00
- 2024年11月16日 12:2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