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中国学者在史前人类食物加工方式演变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中国学者在史前人类食物加工方式演变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2022年01月19日 14:53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中新社合肥1月19日电 (记者 吴兰)记者19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杨玉璋教授团队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在史前人类食物加工方式演变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首次获取到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人类植物性食物加工工具磨盘磨棒向杵臼组合工具转变的直接证据。

  相关成果发表在牛津大学主办的国际知名考古学杂志《考古定年学》(Archaeometry)上。

  这是科研人员对安徽蚌埠双墩遗址出土部分石制工具表面提取到的残留古代淀粉粒进行植物种属来源和损伤特征分析,而首次获取到的直接证据。

  史前人类食物加工方式演变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近年来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显示,早在距今2.8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黄河中游地区的早期人类已经开始使用不规则的石质研磨工具,对各类采集获取的野生植物资源进行加工处理。此后,该类工具在中国南北各处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被长期使用,并在距今9000至7000年的裴李岗文化阶段发展到顶峰,形成形态规整、制作精良的磨盘磨棒组合工具。但在进入距今7000年后的仰韶文化阶段后,该类工具却快速消失。

  安徽蚌埠双墩遗址位于淮河北岸,是淮河中游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过渡阶段的代表性遗址。考古发掘人员在该遗址的发掘过程中,同时发现了磨盘磨棒与杵臼两类石质加工工具,为研究上述两类食物加工工具的关系提供了重要契机。研究人员利用淀粉粒分析方法,对该遗址出土的6件石器表面古代淀粉粒残留物进行了提取,发现了来自小麦族、水稻、薏苡、莲藕、豇豆属等不同植物种属的古代淀粉粒。

  研究表明,不同类型工具表面提取到的淀粉粒种类及损伤特征皆有较为明显的差异。最为重要的是,农作物水稻的淀粉粒仅发现于杵臼样品表面,这一发现为研究距今7000年前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杵臼类工具逐渐取代磨盘磨棒成为专门的农作物加工工具提供了直接证据,对研究中国史前先民食物加工工具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完)

【编辑:叶攀】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