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型在线辅导”是“官方补课”吗?解答来了!
“开放型在线辅导”来了
《光明日报》(2022年01月04日 13版)
北京市中学教师开放型在线辅导项目是北京市教委委托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搭建平台,面向全市中学和教师研修机构在职在岗的中级及以上职称的教师进行招募辅导教师,对初中学生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问题需求进行免费在线辅导。
在线辅导是不是“官方补课”?这一在线辅导计划的试行是否又会引起补课热的回潮?就大家关注的话题,记者专访了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
1.“开放型在线辅导”是“官方补课”吗——
不是,这是教师通过“走网”实现优质服务再分配
记者:这次北京市面向全市所有初中学生提供免费的实时在线辅导是怎样一种辅导形式?与“双减”未实行时的校外辅导一样吗?参加学生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老师?
余胜泉:“开放型在线辅导”的服务模式与培训机构不同,它不是强制固定的教学安排,在固定时间安排老师上固定的课程。它是以解决学生个性化问题,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开放型的辅导为主。
在辅导过程中,教师使用台式机或笔记本电脑并借助点阵笔工具,学生通过手机、PAD等移动终端,共同实现基于音频、图片和文本的实时在线辅导。辅导包括以下四种形式:“一对一实时在线辅导”“一对多实时在线辅导”“问答中心”和“微课学习”。“开放辅导计划”对辅导时间、限定连续辅导时长有明确规定:“一对一”和“一对多”实时在线辅导单次时长不超过30分钟,每周“一对多”辅导总时长不超过5小时。
四种形态的辅导可以自由组合,这是一种需求驱动式的辅导:学生遇到问题,可以在网上呼叫在线教师,侧重师生之间基于学习问题的交流互动。学生还可结合平台对自身提问问题的知识点诊断,开展对应推荐资源的持续学习。同时,为保障学生学习效果和保护学生视力,平台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合理控制学生连续线上辅导时间。
一对一实时在线辅导结束后,在线教师要对被辅导学生进行评价。系统自动记录每个学生每个月在线学习时长、辅导教师的积分、对教师的评价、教师给予的评价以及其他在线辅导行为等信息,并计入后台数据库。
记者:有网友把“开放辅导计划”称为“官方补课”,您认同吗?
余胜泉:它不是“官方补课”。2016年开始试点的时候,我们的出发点就是要促进教师智力资源的流转和共享,促进教师的智力向远郊区流动,引导老师在系统当中完成高端的、有特色的、针对学生个性的、差异化的辅导服务。这是政府主导的个性化教育公共服务模式创新,增加了郊区学生获取优质师资服务的机会,多渠道帮助学生解决个性化问题,提升学生的学科知识、能力、素养及学习兴趣。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李奕曾阐释开展在线辅导计划的背景和意义,在线辅导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有力手段,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通过“走网”实现了优质服务属性的再分配,是提升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特别是学生实际获得感的重要举措。
2.什么样的学生适合参加免费在线辅导——
鼓励学生按照自己个性的发展、学习兴趣选择适合的老师,
不是人人都要上、天天都要上
记者:什么样的学生适合参加免费在线辅导?
余胜泉:开放型在线辅导计划是鼓励学生按照自己个性的发展、学习偏好,在更广阔的平台和资源当中,选择适合自己的老师,提升自己的学习体验和收获,但并不是人人都要上、天天都要上,是在学生有需求时再去体验。
在平台上,老师可以标注自己擅长的学科内容和教学专长。
记者:免费的名师辅导,是否会出现大家蜂拥而至,发生网络拥堵,约不到老师的情形?
余胜泉:这个项目的核心特点是开放,教师不是固定辅导一个学生,一般一个学生辅导5至20分钟左右,辅导后教师还可以辅导其他学生,一个晚上可以辅导很多孩子。我们测算过,如果考虑这种乘数效应,系统中教师服务的数量和学生需求的数量是基本匹配的。而且平台有调度机制,一般不会出现找不着老师的情况,万一出现了学生需求超过教师的情况,我们会优先推荐微课服务、提问服务,这是异步的,不会拥塞。
记者:在线辅导服务是否会给教师增加负担?是否会导致教师将工作重心放在在线辅导上?
余胜泉:其实,很多学校的教师工作有一定弹性,老师有时间有精力就可以上线辅导,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就可以不上线辅导。而且为了避免利益冲突,文件规定,老师只能辅导外校的学生。
这几年自愿参与的老师7538人,有资格的老师14,618人,凡是要进入到要参与的开放辅导,需经过三级审核:学校审核、区域区级审核和市级审核后,才有资格进行辅导,而且在这一过程中,有学生呼叫老师,也才有辅导的机会。这次对辅导教师的资质做了进一步的明确,要有中级职称。
如果老师将工作重心放在在线辅导上,慢慢就会有数据反向凸显出来,会及早发现及早预警,及早调控,确保公益性的服务,避免一些不良的行为。
3.如何看待课内学习和课后在线辅导的关系——
推动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区域整体教育生态的进化
记者:我们了解到,北师大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其实已试点了5年,7万余名初中学生接受辅导,累计辅导次数200万余次,时长30万余小时。试点的效果怎样?这为2022年1月1日起实施的在线辅导计划提供哪些借鉴?
余胜泉:北京市教委和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于2016年11月先行在通州区启动了第一阶段的试点工作,之后实施范围拓展至平谷区、密云区、怀柔区、延庆区、房山区、大兴区、门头沟区和经开区。
项目在前三阶段实施效果整体良好,有效实现了教师智力资源的线上流转,扩大了优质教师资源的影响范围,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区域间教育的均衡发展,成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有益补充。前期对师生问卷调查和学生辅导效果追踪分析表明,师生对在线辅导的满意度均在90%以上。
我们做的关联分析发现,凡是经常积极提问的学生,相对学习成绩进步都挺快,参与辅导次数多的学生进步要明显快于未参与辅导的学生,参与辅导的行为跟他的学业成绩是相正相关的,当然这也不能完全归功于辅导,也有学生受到个性特征影响。总体来说,通过全市各个学科优质教师的辅导以及对优质资源的学习,对学生成绩能够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
未来将强化规范辅导,根据教师辅导质量与辅导过程数据,生成体现教师辅导质量、参与历史、教学风格偏好等维度的标签,勾勒形成教师个人画像,确保在线教师提供满足质量规范的服务行为。同时,还将利用人工智能助力在线辅导高效开展,深入分析学生的教育需求。
记者:“双减”实施,一个初衷就是强调提升课内教学质量,“在线辅导计划”的实施,从试点的情况看,会对课内教学产生怎样的影响?
余胜泉:教育要兼顾到每一个孩子,有些学生由于自身的条件和各种原因,会有些东西没理解,会有个性化问题解答的需求。这时候就需要有兜底的辅导服务。课外的补课逐步取消,体制内的供给就要跟上来,满足个性化的服务,给学生提供一个选择性。
这样一种辅导可以推动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区域整体教育生态的进化,线上辅导和线下课堂信息、数据衔接和贯通,由此可以打造虚实融合的教育生态,同时通过对学生提问数据的整理分析,提炼出各个学科、各个年级学生提问知识点的分布情况,有助于挖掘出学生的学科共性问题,为后续精准教学和学科教研提供支撑,通过“线上数据反哺线下教研”机制支持教师的精准教学、教研、专业发展,对提升课内教学质量也会非常有帮助。
(本报记者 靳晓燕)
社会新闻精选:
- 2024年11月17日 00:22:31
- 2024年11月16日 18:11:44
- 2024年11月16日 16:37:20
- 2024年11月16日 16:36:42
- 2024年11月16日 16:20:35
- 2024年11月16日 15:35:22
- 2024年11月16日 14:31:04
- 2024年11月16日 13:23:27
- 2024年11月16日 12:31:00
- 2024年11月16日 12:2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