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用科学连接未来生活 中科院科学节将推出400余场科普活动

用科学连接未来生活 中科院科学节将推出400余场科普活动

2020年10月22日 20:12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用科学连接未来生活中科院科学节将推出400余场科普活动
    中科院第三届科学节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 孙自法 摄

  中新网北京10月22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科学院(中科院)22日下午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旨在激发公众“用好奇更新已知边界,用科学连接未来生活”的中科院第三届科学节,定于10月31日至11月6日举办,将以“嗨,科学!”为主题,在中科院全国各地所属机构推出400余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活动。

  今年的科学节在中科院建院71周年之际举办,活动注重科学与文化、艺术的充分融合,向社会全面展示中科院“率先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方面做出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发布会上,中科院新闻发言人、中科院科学传播局局长周德进致辞。 孙自法 摄
发布会上,中科院新闻发言人、中科院科学传播局局长周德进致辞。 孙自法 摄

  本届科学节将于10月31日至11月1日在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园开展为期两天的主场活动,主要内容包括“嗨剧场”“零距离”“创工坊”“科学之美”“科普图书展”5个版块:

  ——“嗨剧场”版块以科学文艺节目展演为主,通过科幻舞台剧、科学实验秀、舞蹈、吉他弹唱、脱口秀、科学演讲、名校长对谈、乐队演奏等多种表演形式,将带来青藏高原的科学民谣、热情无限的摇滚乐、朝气蓬勃的街舞、充满魔幻色彩的实验秀、科学家亲口讲述野外科考的冒险经历,以及名校校长分享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打造一场科学与艺术、科学与文化、科学与教育融合的盛会。

  ——“零距离”版块依托中科院创新科研成果制成大型科普展品,深海勇士载人深海潜水器、“科学号”综合科学考察船、海斗一号、中国“天眼”(FAST)大口径射电望远镜、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等,将以实景模型、视频解读、全息展示、VR(虚拟现实)体验等多种互动形式,让公众感受科技的力量。此外,还将展出集车厢内展厅、户外可移动展区、球幕充气影院为一体的“科学快车”,让公众在参与中体验神奇的科技世界。

  ——“创工坊”版块开设有近20个科学主题的动手实践趣味活动,面向亲子家庭和儿童,现场可操控脑控机器人在跑道中竞速、亲手制作不会凋谢的永生花、近距离体验一场酷炫的超导实验,在动手制作、互动体验和科学展示活动中感受科学的乐趣和奥妙。

发布会上,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所长汪小全致辞。 孙自法 摄
发布会上,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所长汪小全致辞。 孙自法 摄

  ——“科学之美”版块以图片和视频展为主,分主题在主场不同位置设置科学图片展和视频展,让公众置身其中感受科学之美。

  ——“科普图书展”版块主要联合出版社展出和售卖优秀科普图书和童书,让公众感受阅读魅力,把知识带回家。

  与主场活动同步,中科院位于全国各地的分院及研究机构,也将在科学节期间开展一系列科普活动:为助力成渝地区科创中心建设,满足公众对高水平科普的需求,中科院副院长高鸿钧院士将率多名院士前往成都、宜宾等地开展“蜀道锦绣·院士科普行”巡讲活动;中科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北京分院)将联合中科院成都分院举办“科普手拉手”进校园和“科学教育”主题活动,并集聚京区优质科普力量,联合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举办“筑梦星空展厅”开馆暨科学节特色活动;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将开设“手掌菌实验”,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推出“动物中的生僻字认知”,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组织“观看年度最小满月”等。

发布会上,中科院科学传播局高级业务主管徐雁龙介绍中科院第三届科学节具体安排。 孙自法 摄
发布会上,中科院科学传播局高级业务主管徐雁龙介绍中科院第三届科学节具体安排。 孙自法 摄

  中科院本届科学节还将走进乡村和偏远山区,让科学艺术助力脱贫攻坚,包括中科院上海光机所“走进青海”科普活动、中科院南京分院“科学进乡村”活动、中科院兰州分院“科技扶贫扶智”活动等。

  本届科学节在开展线下现场活动的同时,还将打造“云上科学节”,联合主流直播媒体,以游园的方式,对北京主场活动开设每天7小时全网直播,让更多社会公众能通过互联网参与中科院科学节,感受科技魅力。此外,“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引领未来——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年度巡展2020北京站”也将在北京自然博物馆推出,巡展三维全景展厅同期上线。

  中科院科学传播局表示,本届科学节的全部节目和活动均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每项活动只接受网络预约报名,公众可通过“中国科普博览”网站进行查询和预约。(完)

【编辑:王诗尧】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