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将绿色智能 注重老城保护改造

2019年01月27日 00:57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 
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将绿色智能注重老城保护改造
    2017年1月,北京会议中心,朱小地正在接受记者采访。资料图片/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总设计师朱小地揭秘行政办公区设计理念

  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将是绿色智能的

  1月11日,北京市级行政中心正式迁入北京城市副中心。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在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揭牌。

  近日,记者独家采访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总设计师朱小地。在朱小地的设计中,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是一片东西方文化融合之地,不仅是一个现代建筑群的建设,也将作为一个文化形象和标志。

  朱小地表示,未来北京城市规划建设中有很重要的两个部分,一个是副中心的新城建设,另一个是主城区的老城保护。

  行政办公区设计

  南北对位、东西对称、中外融合

  新京报:城市副中心定位为一座“千年之城”,在设计中如何理解?

  朱小地:“千年之城”是中央对城市副中心的战略性要求,但从建筑角度看,我们知道当前建筑材料、工艺都不能保证建筑物能有效使用千年。所以我理解,这不是指物质的千年,而是将副中心放在未来千年的历史纵深,讨论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和可能性。

  我个人感觉,城市副中心应该成为当代中国对城市的理解、规划、建设的综合示范,应该成为中国对世界城市建设、城市生活思考和建构的贡献。城市副中心的行政办公区,不仅要满足使用功能,也要很好地诠释对未来发展可能性的探索。

  “千年之城”的标准很高,作为古都北京城的副中心,最根本的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沟通、融合,有东方传统文化的底蕴,也有西方科技发展的支撑,只有这样才能面向未来。这是当今发展的主题,也是探索通向未来发展的路径。

  新京报:副中心行政办公区的具体设计中,如何体现面向未来的东西方融合?

  朱小地:副中心行政办公区被两条水系环抱,自然条件很优越。作为先期建设的行政办公区,特别是一期的主要建筑,我们主要采取南北对位、东西对称的布置方法,好处是发挥出主要建筑“辨方正位”的作用。

  通过这样的轴线对位分置的布局方式,使得建筑形成完整的、动线合理的群落。这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的组织方法,将人流动线和建筑空间设计在一起。规划不仅规划建筑本身,也包括建筑之间空间的组织方法。

  在局部,我们采用以院落空间为核心的布置方式。确定不同尺度的院落,围绕院落组织内外空间,这也是传统建筑文化里的重要理念。

  副中心行政办公区项目,不仅是一个现代建筑群的建设,也要作为一个文化的形象和标志去面向未来。我们采取对传统建筑形式简化、创新的方法,突出建筑的文化属性。

  例如,屋面采用借鉴传统的下凹弯曲线条,但又完全是现代化的,比如没有瓦。同时,屋檐很薄,显得轻巧;檐口下面采用铜的材料,突出阴影,体现屋檐轮廓;角位采用镂空,显得轻盈,与传统屋檐的出挑异曲同工,又符合现代建筑的结构、逻辑和构造特征。

  行政办公区应该说是集当代城市建设各方面经验和智慧于一体,后期建设将逐渐展开,希望一期能成为办公区乃至周边的标志性项目。

  新京报:西方的理念是如何体现的?

  朱小地:整个结构体系、幕墙体系、材料使用,大部分都来自于西方建筑工程的经验。行政办公区将是绿色的、智能化的,包括室外道路系统、市政系统,都来自全球取得的成果。

  新京报:城市副中心如何避免“城市病”?

  朱小地:“城市病”是当前大型城市几乎难以避免的问题,包括交通、环保等很多方面。

  在交通方面,我们设计的行政办公区是步行系统优先,希望提供开放的、安全的、自由的步行系统,同时也会建设自行车系统。在道路交叉口,步行、自行车与机动车道路的高程一致,可以无障碍通行。

  同时,雨水收集利用、地下管廊建设、能源交换,都是我们在副中心采取最先进的技术手段,达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副中心将实现世界最大规模的地热能源使用。

  老城保护改造

  原住民不少于30% 才能延续生活状态

  新京报:你参与过北京坊这样的老城改造项目,现在北京坊已经是新的旅游休闲热门地区,你认为北京坊项目的成功经验是什么?

  朱小地:北京未来城市规划建设中很重要的两部分,一个是副中心的新城建设,另一个就是主城区的老城保护。这两部分都将向世界展示北京的形象。

  北京坊是个特殊的案例,坐落在大栅栏片区靠近天安门广场的一面。这一片区在北京近代历史上,可能是变化最剧烈的保护片区。这一片区曾经有一个卖洋药的药店,1900年,在义和团运动中被烧了,引发附近一片都被烧毁。1905年,这里建了劝业场,有四层楼、20米高,规模很大,样式是折中主义,各种西方古典主义建筑结合。因此,这一片形成了各种建筑形式混杂的格局。

  老城保护要重视分别对待,北京坊的基础条件非常好。由于房屋质量等问题,后来采取了全部重新建设的模式,在规划层面沿用了胡同肌理,顶部有传统建筑样式,但是内部是适应现代生活的城市空间类型,成为各种创意、文化、展示、休闲于一体的综合体。

  改造后的北京坊既有传统文化底蕴,又有城市生活的吸引力。近年来以年轻人为主流的城市空间越来越多地出现,北京坊迎合了城市发展的潮流。它不仅是城市规划和建筑作品,也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变化,我觉得这促进了项目的成功。

  新京报:北京正在实施老城保护,你认为老城保护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朱小地:如今北京对文化的保护利用,又上升到新的高度,主要导向是对历史风貌的原样保护。

  老城改造的问题,一方面是人口密度过大,过去几十年,很多四合院成了大杂院,人口繁衍,空间不足,普遍私搭乱建,过去北京人的生活逐渐看不到了。

  老舍先生写北京的文章中就说,北京的特点是有很多的“空儿”,这是很重要的。现在很多地方已经没有了老北京人安逸、恬静的生活调性。

  另外,北京胡同里的生活设施不齐全,缺乏成套的住宅,比如没有卫生间和厨房,以至于居民基本的居住条件得不到保证。再有就是胡同的市政条件,排污管道和雨水管道在一起,有很大的气味,甚至雨污横流。停车也有很大的问题。

  新京报:怎么处理老城与居民的关系?

  朱小地:老北京的生活与人是联系在一起的,不能仅仅保留物质的空间,还要把人的生活保留下来。

  我们有一项测算显示,原住民不能少于30%,才能维系生活状态的延续。如果说胡同和四合院是物质文化遗产,那老北京人和生活就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的保护,我们叫做文化整体保护。

  政府、公司、设计机构要投入更多,来解决居民的实际问题。我之前做过一个20多平米老房子的项目,每一盏灯都是我自己去灯具市场去买。必须进入家庭了解居民需求,才能做到真正保护,让原住民继续有尊严地生活。

  政府要积极地做好市政、交通等方面的改造。我们倡导在保护片区里实行步行交通。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地方,不能全部引入现代生活,如果每辆车都开到家门口就不是胡同了,要倡导限制汽车进入保护片区。

  现在大家取得的共识是,一方面处理好老城风貌保护与居民个体生活需求的平衡,另一方面是在满足生活条件和保护生活状态之间达到平衡。

  彰显城市个性

  建筑“和而不同” 避免“千城一面”

  新京报:目前北京各区都编制了分区规划,怎么能够让城市规划更好地提升市民生活品质?

  朱小地:北京城市总规批复后,各区都会编制分区规划,迎来一次落实总体规划、提升城市品质、完善城市功能、彰显城市个性的机会。

  为了保证政府规划落实,让城市个性彰显,我认为特别需要注重将空间权责分清。过去是统一管理、统一负责,强调政府能力、作为,没有充分调动被管理者、每个市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公众参与城市建设的愿望更加强烈。

  应该推动各方参与城市规划,享受城市发展成果。因此,就要把政府应该做的事情明确清楚,首先是分清空间权属,街道、绿化、公共空间等是政府要做的,建设项目更多依赖于建设方,各种建筑才能出现“和而不同”的局面,更具多样性。这样会有城市个性的产生,避免“千城一面”。

  新京报:政府如何与各方落实好规划?

  朱小地:政府应该认识到自身能力也有上限,要划分清楚政府责任。社会更希望政府与社会各方面对接,不要让城市建设变成行政命令。规划的实现恰恰需要社会各界响应,城市空间才更有意义。

  规划完成后,城市的定性、容量、高度等指标确定了,应该尽快开展城市设计,把指标和技术要求形成空间化的成果,更好地指导城市建设。

  在规划落实中,更多应该体现动态维护。维护规划的尊严是肯定的,但是规划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这是很正常的,需要动态规划。

  新京报记者 倪伟

【编辑:姜贞宇】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