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邮递员奔走山里33年:每天50多公里 4个多月没休

2018年04月12日 09:53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 

  王收秋行走乡村三十三年

  离不开的大山 放不下的邮包(故事·百姓影像)

  本报记者 乔栋 摄影报道

王收秋在投递报刊。

  “来了啊老王,今天有点早啊。”村民们骑着摩托下山,碰到了正背着邮包上行的王收秋。老王挥了挥手,说了句:“路滑,当心!”又继续往山坡上头爬去。山上的方向,是他每天要去的王封乡小卧龙村。

  每天50多公里,他一个人在这西山里走了33年,将邮件准确无误地送到每一个乡亲手中。

  山西省太原市的西山区域,和黄土高原的其他山系一样,沟壑纵横。王封乡深藏在西山里头,地图上只有30公里的路,开车却得走一个多钟头。

  因为交通不便,除了邮政以外,没有其他快递愿意来这里。记者随王收秋到达位于半山腰上的万柏林区邮政局西铭矿大虎沟分局,这里是这附近寄收东西的唯一平台,也是王收秋的“大本营”。“每天就是先在这里整理邮件,然后背着邮包进山去分发。”

  刚进分局的门,第一件事就是在今天的投递单上盖日戳和大大小小十几种印章,看似繁琐的工作他做得一丝不苟。

  早上10时30分左右,邮车到达,周边住得近的老乡们纷纷搭把手,帮忙将邮件从车上卸下来。分拣是一项琐碎又细致的工作,将近两个小时王收秋才将200个邮件分类打包完毕。

  此时已经快到午饭时间,而王收秋的投递工作才正式开始。每天从这会开始,他都得去散落在王封乡的各个投递点,分别位于7个不同的自然村,挨家挨户地投递邮件。这些年,不少人搬到市区里去了,留守的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他们不怎么会用智能手机,每天盼望王收秋给他们带来报纸、邮件。

  “山里交通不便,村民们和外界交流的方式也少,读报对于乡亲们来说是一件挺重要的事,每天都不敢懈怠,我已经4个多月没有休息过了,这么多年了,别说没有人愿意顶替我的工作,就是找个搭档都难。”王收秋说。

  走了40多分钟,到了第一站化客头派出所。时间已是中午,所里的工作人员都去吃饭了,王收秋投递完成后又急忙赶往下一家。“趁着天好,赶紧多走几家”,多年的经验,让他知道如何利用好自然环境高效投递。他甚至知道村里哪户人家中午几点吃饭、几点午休。

  从一个山头下来,他又步行前往20分钟路程外的另外一个自然村。“送了这么多年,眼看着山上的树越来越多,人越来越少。”他想起1985年,刚成为太原市南寒邮政分局大虎沟投递组的合同工的时候,那会更多的是一种骄傲,如今,他则成了坚守的代名词。

  “每天从中午开始,这么多村子都要挨家挨户地送到,有的时候要到半夜才能送完。”王收秋整理着手中的报纸和信件,声音有些颤抖:“都是农村的孩子,吃苦本来也就是平常事,有份生计总是好的,时间长了也就慢慢离不开大山了。”

  “几十年了,几乎所有的节日都在山里。”王收秋笑着说:“我老伴经常说节日是别人的,你的团圆都是在山上。”

  “对于邮政工作人员来说,每个人都一样,选择了这份工作就要尽到自己的职责,”王收秋走着有点喘,他看着蜿蜒的山路说:“只是这大山里一个人背着50多斤的邮包走在这空荡荡的山路上,有时候还是会觉得有点辛酸。”好在最近局里给他配了一辆车,缩减了一些在路上的时间。但在山里的很多地方,车只能开到山下,上山进村还得沿着小路步行上去。尽管如此,王收秋还是很开心:“起码冬天冷的时候,能去车里暖和暖和。”

  如今,王收秋的女儿也加入了邮政队伍,“家里过节又少了一个人。”王收秋打趣地说道。

【编辑:史建磊】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