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国内公益组织应参照“冰桶挑战”检验短板
风靡全球的“冰桶挑战”在一片反思和质疑声中渐渐归于平静,公众希望将爱心转化为对“渐冻人”群体实实在在的帮助。撇开“冰桶挑战”泛娱乐化的问题不谈,这次公益营销获得的成功是扎扎实实的,“渐冻人”群体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
对于国内公益组织来说,不妨参照“湿身慈善”,检验一下自身短板。
首先,创意至上。不可否认,国内大部分慈善活动过于一本正经。横幅一拉、音乐一放,志愿者背着募捐袋上街劝募的传统形式,号召力与“冰桶挑战”显然不在一个等级。传统慈善比较关注受助人的需求,但现代公益尤其重视捐赠人的体验。
其实,创意募捐近年来很受年轻一代追捧。比如目前盛行的行走类慈善活动,在国内各地都供不应求,比较知名的有“一只鸡蛋的暴走”等。预计9月在上海举行的彩色跑(color run),一上线就被一抢而空。国内公益组织目前还缺乏策划这类创意募捐活动的能力,也缺乏这类公益行动策划的支持机构,但社会需求却非常旺盛。
其次是整合资源的能力。受慈善危机大环境的影响,国内公益组织大多看重自身的公信力建设、项目经营,强调发展专业服务能力,但往往会忽视整合社会资源为我所用,忽视对自身影响力建设的投入。
目前国内草根公益组织的公众知晓度普遍不高,不仅“撬动”明星资源的能力不足,在同企业洽谈合作时,谈判能力也需要锻炼。若是想在微博上发起慈善行动,公开@几个大V,天知道人家愿不愿意搭理你。
第三是对社会变化的应对能力不够。社会公益组织的作用,就是弥补政府在公共服务上的不足,所以社会组织应当是对社会变化最敏感的一群人。然而,此次“冰桶挑战”传入中国好几天之后,瓷娃娃罕见病关爱中心作为国内善款的主要接收方,终于从幕后走到台前,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事实上,国内的“渐冻人”公益组织并不少,上海也有,却迟迟不见他们站出来积极回应,为自己在这场“慈善狂欢”中争得一席之地,实在可惜。(徐轶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