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车改更要激励公职人员多到群众中去
我国公务用车改革正在让车轮上的浪费和腐败成为历史。然而,随着车改方案的陆续落地,一些还需进一步攻克的具体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据《中国经济周刊》追踪报道,一名常州市的公务用车司机表示,领导在车改后会领取较高的补贴,但一些领导并不经常到基层考察工作,一般都是普通公务员到下面调查。而一个普通办事员的补贴是400元,只够上下班不方便时打车的开销。这样一来,下面工作的人不乐意、上面的领导又不肯去,对农村工作影响是相当大的。
根据“不同级别给予不同的补贴待遇”来看,这样的补贴是合理的。不过,根据工作需要,对公务交通补贴进行细分,给不同级别、不同岗位的公务员,制定出有弹性的补贴范围,并保证事由报备的规范性,应当成为下一步公务用车改革的目标。
尤其是市、县两级政府部门,统管范围除了核心城区外,还有广大的农村。无论是单位领导还是办事员,都有责任、有必要经常到生产一线、田间地头去走一走,看一看。如此才能贴近群众,在决策时才能有理有据,心中有数。
如果公务交通补贴只是单纯以补贴的形式发给公职人员,恐怕“节俭”的人就不愿意花自己口袋中的钱去外出办事。这个问题,是制度方案设计者不能回避的。
针对这样的情况,不妨先根据级别设定基本补贴,再根据外出办事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相对合理的报销范围。让交通补贴在相应的级别范围内,随实际情况而调整,既能保证公职人员外出办事的积极性,又能避免将交通补贴变成公职人员的“收入”。
此外,还有一种车轮腐败的新形式需要制度方案的设计者警惕。那就是拿着政府的公务用车补贴,却用着企业的车。这种变相的腐败和不正当的官商来往,只有在法律和刑罚的共同震慑下,才能预防。既要让公职人员不敢用企业的车,又要让企业不敢把车给公职人员使用。
公车改革,除了以避免腐败和浪费为目标,更要激励公职人员多到群众中去,多到生产一线去,了解情况,解决问题。只有将公车改革不断深化,进行到底,才能巩固当下来之不易的改革成果。评论员 戚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