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兰州市政协委员:挖掘本土文化带动产业腾飞

2014年02月20日 14:46 来源:兰州日报 参与互动(0)

  文化产业被称为“21世纪的最后一桶金”。充分利用我市丰厚的文化资源底蕴,以文化为灵魂,带动产业发展,是我市相关企业发展新的动力。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不仅明确了“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目标,更是强调了“力争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32%”的具体要求。如何充分认识到文化产业化的价值和意义,打好文化牌,进一步破解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各类难题,成为了众多委员关注和热议的话题。在观点的碰撞和思想的交流中,无数智慧的结晶开始凝结,逐步达成了“挖掘传统文化,引领时尚发展,带动产业腾飞”的共识。

  “软硬件”同步升级文化产业跨越增长

  近年来,我市文化产业发展迅猛,去年全年,我市共完成文化产业增加值41.06亿元,同比增长38.74%,占全市GDP比重达到2.31%;文化产业法人单位2584家,法人单位从业人员4.6万人,总资产198.53亿元;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实质性签约金额353.54亿元,累计到位金额107.12亿元,年初确定的文化产业发展指标圆满完成。特别是市、县区两级的文化产业在2013年有了长足的发展,2013年我市市属及以下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和个体户预计完成增加值25.67亿元,占全市总量的62.5%,同比增长64.8%。

  据市政协委员、市文广局局长韩德才介绍,在文化产业建设的“软件”支撑上,文化部门也是下大力气做足了功课。一切的“软件”升级都是为了“硬件”的良好运转。记者了解到,根据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总体部署,2013年初我市启动的42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在经过一年来的调整补充后,目前共实施重点文化产业项目50个。其中,重点实施了青城古镇文化景区、什川生态文化旅游景区、鲁土司文化旅游景区、华夏青瓷博物馆、天斧沙宫地质文化景区等文化旅游项目;开展了文化与科技业态融合的有益探索,“秀宝商城”等本土性艺术品专业电商网站已初具规模;实施了李家庄画家村等项目建设,推动了我市文化用品生产业向集聚化、规模化的发展;加快了舞剧《大梦敦煌》、鼓舞乐《鼓舞中国》等我市文艺作品的营销市场建设步伐,兰州演艺集团实现演出收入1500万元;持续推进了我市电影放映市场的繁荣,全年实现电影票房收入8543万元,同比增长37%。2013年,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南特数码科技集团《敦煌传奇》、兰科科技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秀宝网”等三个项目被评为全省文化产业发展年度优秀项目。

  提升文化产业品位打造城市“精气神”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稳中有为”的整体思路为各方面的发展都营造出了比较安逸的政策环境,也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在进一步夯实的基础上酝酿出新的飞跃创造出了良好的条件。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要求,今年我市要制定“兰州都市现代文化产业区”规划纲要,大力发展创意设计、网络服务、数字音乐、文化会展、动漫游戏等新型业态。同时,突出“黄河风情、都市文化”主题,推进黄河风情线综合景区建设,加快实施黄河楼、黄河母亲文化广场、华夏青瓷博物馆、什川古梨园、青城古镇、仁寿山景区、天斧沙宫、太阳约城等重点项目。报告中提到的这些项目如璀璨明珠般洒落在金城的版图之上,无论是整体布局还是地域特色都为社会各界带来了赏心悦目的感觉,不仅得到了政协委员们的一致高度赞扬,更为全市文化产业领域的工作者们增添了无比的信心。

  市政协副主席范文告诉记者:“报告中对我市文化产业的定位与我们不谋而合。兰州要提升文化产业品位,需要把整个城市作为一个大景区、大观园来建设,因为兰州所处的这个地理位置和历史上的文化传承有很大的独特性,不要老去盲目地和其他地方去比。”他说:“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文化产业,这个很不容易,因为消费形式决定了存在方式。比如去吃牛肉面,进去吃饱就把问题解决了,这是必须的,你不吃肚子很饿。文化产业却完全不一样,其消费是隐形的,今天有好戏我可以看一看,有好音乐我可以享受一下,有好的图书我可以买一本。但是,没有这些也无所谓,这些都不是刚性需求,是软性需求,这是首先要考虑清楚的,说白了文化产业就是人们对文化的一种体验。兰州搞文化产业必须和旅游结合在一起,要提升我们兰州的文化品位,就要打造出城市的‘精、气、神’。”

  全面扶持重点培养以点带面总体突破

  “全年预计完成文化产业增加值55.65亿元,增速保持32%以上,占全市GDP比重达到2.4%。”怀揣着科学、严谨的全年规划和清晰、合理的发展思路,韩德才对我市文化产业的新开局充满了信心,他明确表示:“2014年,我市将紧紧抓住丝绸之路经济带、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兰州新区等三大发展机遇,围绕打造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区,以抓好顶层设计为保障,以加强项目建设为支撑,以推动企业发展为基础,以做好招商引资为推手,下大力抓好文化产业发展,确保我市文化产业继续实现跨越增长。”

  据了解,今年我市文化产业发展首要目标基本明确,就是完成我市文化产业“1341”规划设计,构建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区发展蓝图。其中,包括加快《兰州现代都市文化产业区规划纲要》的制定速度,着眼“现代”、“都市”对文化产业的发展需求与涵盖范围,确定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总规纲要;组织开展重点领域和重点园区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完成文化与科技融合、文化与金融融合、文化与旅游融合等三个业态领域和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飞天文化产业园、兰州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示范区、甘肃华源文化产业基地等四个国家级产业园区的发展详规;加快制定支持推动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广泛吸引社会资金、人才、项目向文化产业集聚,真正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此外,我市还将发展培育国有骨干文化企业,尽快组建兰州市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充分发挥甘肃文化产权交易所第二大股东作用,提升兰州演艺集团的专业营销能力,进一步开拓国内外演出市场,2014年要实现演出收入2500万元。同时,还将积极支持“秀宝网”等兰州本土文化类专业电商平台做大做强,鼓励一批文化用品生产和经营企业入驻市政府推荐的电商平台,积极开展相关经营活动。

  政协委员汪小平告诉记者:“全市今年文化产业发展的宏图大志令人感到十分欣慰,以项目为抓手体现出脚踏实地的严谨要求,以科学规划为准则更彰显出决策者的眼光和睿智,无数智慧都凝结在美好蓝图的笔笔勾画之中。兰州文化产业发展正处在向‘大’发展、向‘强’展望的阶段,从‘大’到‘强’只有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但《政府工作报告》中恰如其分地将两个阶段过渡进行了完善的部署。此外,兰州深厚的文化积淀带来的无数想法都开始逐渐体现在各种玲琅满目的文化产业项目之中,在全面扶持的同时我们还必须要有重点地进行培养,否则全盘抓将不可避免地造成全面弱,以点带面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思路。”

  立足本土放眼国际让兰州文化走出去

  《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提出,要办好第四届兰州国际马拉松赛、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中国(兰州)国际鼓文化艺术周、黄河文化旅游节,增强文化旅游吸引力。建成城市规划展览馆和马拉松体育公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抓好五泉山名人堂修缮、金天观维修、河口古镇保护等重点项目。字里行间不难发现,节会经济、遗产保护与文化产业在相辅相成中逐渐凝聚出了强大的发展动能,节会搭台、文化唱戏所带来的产业繁荣有目共睹。

  记者从市文广局了解到,今年我市将进一步梳理调整我市已确定的50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重点加大黄河母亲文化公园、青城古镇文化景区、仁寿山生态文化景区、大兰山文化休闲景区、三江口生态文化休闲景区、河口村古民居文化景区、丝绸之路文化博览园(天斧沙宫)、华夏青瓷博物馆、李家庄画家村和市博物馆提升改造工程、八办纪念馆甘南路旧址维修提升工程、水车博览园提升改造工程等项目的推进力度,按照“市级主导总规设计,各县区组织建设”的项目模式,尽早完成这些项目总规、详规的制定,尽早确定合作开发模式和企业,争取项目早日开工。

  政协委员苏孝林说:“兰州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既要立足本土,还要坚持国际化道路,一定要不断创新文化走出去的模式,重点提升在文化体验及旅游服务、原创动漫制作、文艺精品打造等方面的整体实力,完善全市文化产业布局,认真、客观地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效益链。在积极推进本土文化和文艺精品整体输出的项目上,还需要进一步增强文化兰州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创新文化产业与演艺、旅游、金融、互联网、商业等产业融合的新模式。”

  变压力为动力让“包袱”成出发点

  以文化旅游产业为核心,整合资源、缔造品牌、推动繁荣,这已经成为了众多政协委员的共识。为此,他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分别表达了自己深思熟虑后的良好建议。

  范文说:“上世纪五十年代,工人阶级支援大西北的时候搬来的很多工厂都是从南方迁来的,留下了一段极其珍贵的近代工业发展史。我们为什么不修一个工业博物馆?在七里河或西固找一块地方,有着露天式带房子的宽阔环境,我们在其间把中国工业在兰州的这一段历史详尽地记录下来。举个例子,热水瓶厂某年某月某日由上海迁来,来的时候党委书记是谁厂长是谁,来了多少党员,成立于哪一年解体于哪一年,期间生产了多少热水瓶,如果档案中能翻出来我希望将这些都刻在这里,然后立起一座座流传后世的石碑。30年、50年后就会有人来寻根问祖,那些远赴外地的后辈儿孙听说祖辈人的名字刻在石头上一定会来,只为了看看他们曾经工作过、生活过的地方。这,就叫文化,让人产生一种自尊、自爱、自豪的种种感受,能够明显地提升人的感情,而一个城市也是同样的道理。”

  “文化产业的十几个门类,既有自身特点和规律,但又必须与其他产业加强融合,融合中不仅会产生新的业态,还会在融合下产生产业倍增的效应。”政协委员张学智结合自己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总结的经验,就我市文化企业发展存在的不足和需要的帮助进行了分析,他说:“其实,融合后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创新。本土文化产品在国内市场之所以缺乏竞争力,一是缺创意、二是少产业链,三是没有自己的渠道,四是不懂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展开营销公关,自说自画的封闭计划经济早已被淘汰。要实现企业成功转型,首先需要具有创造性的观念、构想、措施的注入,这些理念都将引导企业踏上成功的发展道路,不断提升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文化产业的建设其实应该是一种发展战略,是一种可再生的资源,其发展成果最终将为所有人创造更适合居住的城市和更美好的生活方式。”

  采访中,范文不仅客观、冷静地真实描述了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言语之中蕴含的责任更是令人深思:“振兴华夏文明传承,我们所有官员到老百姓都应该认识到,我们的任务比任何人、任何历史时期都艰巨,我们有着前人留给我们的沉重包袱,绝大多数时候外面人一接触到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土’,城市发达、人文先进都仿佛与我们没什么关系。我们现在就要改变这一种现状,华夏文明传承区建设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变过去的压力为动力,变包袱为人类历史上的出发点。”(记者李超)

【编辑:李欢】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