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网友总结快要失传中华礼仪用语 引发热烈讨论

2014年01月07日 13:16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图片来自@作家文道 微博

  网友观点不一:有人认为不能丢弃传统 有人担心真用起来或显虚伪做作

  “头次见面用久仰,很久不见说久违;认人不清用眼拙,向人表歉用失敬;请人批评说指教,求人原谅用包涵;请人帮忙说劳驾,请给方便说借光……” 近日,网友@作家文道 总结了一系列“快要失传的中华礼仪用语”,经过大V转发后,引发众多网友的热烈讨论。有大V表示,“传统礼仪,没有敬烟陪酒,没有八面玲珑,传统礼仪用语之美,在于朴实无华中透着一腔真诚!如此美的语言你还知道多少?你的孩子还知道多少?”这一观点获得了不少网友的共鸣。

  但是,也有很多网友表示,传统礼仪需要传承,也要顺应社会发展,但最重要的是保存礼貌的精神而非言语上的形式。网友“@红色旋光”提出,假如在当今社会,女人初次见长辈还得道万福“小女子给您请安了!”,“酸不酸哪?” (文/记者 李媛)

  头次见面用久仰,很久不见说久违。

  认人不清用眼拙,向人表歉用失敬。

  请人批评说指教,求人原谅用包涵。

  请人帮忙说劳驾,请给方便说借光。

  麻烦别人说打扰,不知适宜用冒昧。

  求人解答用请问,请人指点用赐教。

  赞人见解用高见,自身意见用拙见。

  看望别人用拜访,宾客来到用光临。

  陪伴朋友用奉陪,中途先走用失陪。

  等待客人用恭候,迎接表歉用失迎。

  别人离开用再见,请人不送用留步。

  欢迎顾客称光顾,答人问候用托福。

  问人年龄用贵庚,老人年龄用高寿。

  读人文章用拜读,请人改文用斧正。

  对方字画为墨宝,招待不周说怠慢。

  网友观点:

  就怕感觉虚伪做作

  @马钰:我觉得有点儿做作!如果身边有这样的人肯定受不了。比如有人初次见面就对我说“久仰”,我就想问他,你啥时候听说过我啊?毕竟有点虚伪。

  @瓦塔西:如果平常都不用,突然用起来,会感觉很不自然,无谓强求啦。礼貌跟习惯恐怕不能冲突吧,人际交往中感觉自然、舒服才是最重要的。

  @二次清零:大多都还常用,只是看到汇总在一起,有点僵化的感觉。用现代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表现出这些礼仪,效果也是一样的。

  @千为羽:放心好了,这些早躺在小学生寒暑假作业里了,虽然不用也不会真的失传。

  @成全酿豆腐:除夕都不放假还讲传统?

  观点一:敬语一出,顿感顺耳

  许多网友在分享转发的同时,纷纷表示,人际交往中听到礼貌用语,感觉确实不同。网友“@浅浅还要瘦瘦瘦”表示:“礼仪用词确实有它存在的理由,这些话说出口,让人顿感顺耳。”网友“@刘倚君”也认为,高速发展的今天,不能丢失昨天的文明礼仪。与此同时,也有网友感叹,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太懂得礼仪用语了。“上过点学的老人都会,年轻一辈儿早就不知道这些了。很多城市的孩子,见了长辈连最起码的问候都不会。”网友“@雷有凯”说。

  对此,也有网友表示,礼貌用语怎么会失传?网友“@勾魂电眼李明博”表示:“失传?有点儿扯!自己没礼貌为什么总要怨别的?”

  观点二:文明能简单点吗?

  更多的网友指出,文明礼仪重在精神传承,而不是只看重语言形式。网友“@喧闹不停”认为,“这些礼仪孩子应该要学懂,但如果他们张口就是这些客套话,会不会糊涂了?”网友“@城河的鱼”也表示:“有现成的白话不说,绕着弯儿说话就叫中华礼仪?”

  有较真的网友开始给这份总结挑错,比如严格来说,“再见”并不是传统礼仪用语,总结中许多词语的用法也不够准确。网友“@I-Am-Who-I-Am”就指出,贵庚不是每个人都能用的,“难不成问年轻小姑娘也问贵庚?应该用芳龄更好吧。”

  也有网友忍不住吐槽,拘泥于这些礼仪用语并不能让人感到真诚。网友“@忆丰2010”就表示:“头次见面说久仰……还不够虚伪吗?”

  观点三:传统不是一成不变

  还有网友表示,文明礼仪永远都不过时,但表达的形式也要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进步。网友“@上下翻飞的胖子”就表示:“有的词感觉都演变得不那么礼仪了。比如借光,你下车的时候被后面的人喊借光,是不是很不爽?”网友“@老帆帆不吃葱”也认为,现在别人赞扬如果是和真实情况差不多,与其说“过奖”,不如说“谢谢”更自然真诚。还有网友开玩笑的表示,以前见面都是互问“吃饭没”,现在应该改成“买房没”。

  网友“@纸鸢风荷”认为,随着语境变化,这些词语只适合某些正式场合用,传统敬语的式微是正常现象,没必要如此紧张。网友“@阿米Elaine”也表示:“时代在进步,就算是传统,也不是五千年一成不变。既然是历史,就把它留给时光吧。”(文/记者 李媛)

【编辑:吴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