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二环“窝棚村”挤进三百户 木板纸板搭小屋
车水马龙的二环路边,一座座现代化的建筑透出都市的繁华,可在东便门通惠河北路边却有一处棚户区,用木板、旧塑钢甚至纸板搭起的小窝棚一个连着一个,污水横流,垃圾遍地……而在百度地图上,根本查不到这个棚户区,地图上只显示,在通惠河和通惠河北路这个夹角上,是一块不大的绿地。
顺着东二环从南向北来到东便门,沿着通惠河北路的辅路向东拐,就能看到这处由数百个小窝棚连成的棚户区。这块位于通惠河北岸与通惠河北路之间的地方,西面接着二环路,东边延伸到通惠河北路,南北宽不过百米,东西长也就500米左右。一间间用木板、碎砖头甚至硬纸板搭起的小屋,小的有三四平方米,仅能容下一个人居住;大的十平方米左右,能挤个一家三口。
棚户区内,到处堆放着破旧的沙发、自行车以及各种叫不上名字的废旧物品。从远处拉过来的电线,连着一间间小窝棚,密密麻麻的。还有装在房顶、树上和河堤上的卫星信号接收器,通向各家各户。在一间间小窝棚之间,一条条羊肠小道仅能容一人通过,一不小心就会被头顶的电线剐着。在一处用木板钉成的窝棚前,透过敞开的小木门,昏暗的屋里放着一张单人床,主人正在睡午觉,鼾声如雷。一家的自来水管一直开着,水不停地流出来,顺着河边一米多宽的小道流到了河里。
河边的一个电线杆上,记者看到了一处标识,上面写着东便门几个字。离电线杆不远,就是河湖管理处,旁边立着的一个大蓝牌子上写着“创建优美水环境”。
在棚户区里,你能听到全国各地的口音,有河南的、安徽的、甘肃的、四川的……“村民”干什么的都有,有修自行车的,有拉三轮的,有洗车的,也有修家用电器的,还有的靠捡破烂为生。
“这个地方叫什么名字?”记者问一位住户。
“不知道,我们也是刚搬过来的。”一位操着东北口音的中年妇女告诉记者,她在这里租了一间小板房,6平方米,一个月600元。她和丈夫在这里打工,一个月两人能挣几千元,大部分钱都寄回老家了,只留了一点生活费。
说起棚户区的脏乱,中年妇女感叹道,“要不是为了挣钱,谁会来这儿呀,比我们农村还差!不过,便宜又方便,脏点就脏点吧!”
在棚户区的东部,记者终于见到了这里的本地住户——一位年过七旬的大妈。看见来人,大妈张口就问,“是要拆了吗?什么时候让我们搬走?这里太乱了。”
大妈告诉记者,她家在这里住了几代了。原来住在这里的北京本地人很多,修通惠河北路时,搬走了大部分住户,现在只剩下70多户,可不知从哪来了很多临时住户,挨着平房搭起了小窝棚,而且越搭越多。有些本地住户一看,干脆也搭起小房子出租给外地人。“这下可好,不到两三年,这里得挤了300多户了。”
说着,大妈顺手一指前面路边的一间用木板搭成的小房,“这也就是5平方米,一个月还租600多元,您说能不搭吗?”(记者 龙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