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年后再聚首 张掖高台县插队知青追忆往昔生活
曾经风华正茂
追忆往昔岁月
“那里没有你的地,却总让你想起,那里没有你的房,却总让你难忘!迎风雪,顶烈日,洒青春热血,在他乡同吃一锅粥,同住破草屋,披星戴月劳动在田间地头。”45年前,他们正值青春热血。45年后的9月10日,张掖高台县插队知青再聚首,容颜虽改情依旧,共同追忆“那趟远去的青春列车”。
岁月如梭相见不敢相认
昨日上午10时,一家生态园内,一些华发老人陆陆续续到场。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都已六十多岁,脸上的皱纹烙印着岁月的痕迹。很多同学几十年未曾谋面,看着似曾相识的面孔,老同学都不敢相认。“老同学,我是张蜀英!不记得了?”“哦,张蜀英,当然知道啊,就是人都老了,不敢认了。”两位老同学说着拥抱在了一起。“本来想染了头发再来的,时间来不及了!”一位六八届的老知青说。当年分别时,他们风华正茂;而今再见时,却已步履蹒跚。在签到簿上写下熟悉的名字后,很多知青才真切地感受到:时光真的过去了45载!
1966年至1968年,当年兰州一中的一批三届初中生和三届高中生被派往高台县和临泽县等地插队改造,他们也被称为“老三届”,当天聚会的60多人都是当年在高台县插队的。梁继光说,当年大部分人都在高台县的朱家堡大队、黑泉等大队插队。遥想当年,不堪回首,但从另一方面讲也是一种财富。
一首长诗记录峥嵘岁月
“东去复春来,日日不得闲。刚收割夏粮,又抢种秋田。时常加班点,麻亮干到晚。一年挣几十,没有星期天。寒冬拉烧煤,牛车驱祁连。零下三十度,露宿废畜圈。二百斤麻袋,肩扛送粮站。冰渣水敢下,为灌冬麦田。遭遇沙暴天。疾风吹人倒,漆黑互不见。知青千多天,三农刻心间。老插结情谊,醇酒香绵延……三年当农民,终身受教益。三载时间短,往事道不完。点滴涌心头,聊记四十年。”1968年冬天,在凛冽的寒风中,兰州一中高中毕业生胡兆明被派往高台县插队。回忆当年,他写下了这首长诗,简练又完整地记录了插队生活。
再次聚首燃起新的希望
在45年前那个特殊的时代,知青的群体命运铭记在历史的长河中。在岁月的磨砺中,知青们也沉淀出了他们特有的精气神。也正因为那个特殊的年代,知青们曾经是时代的栋梁。在当年高台县插队的知青中,有国家现任文化部部长蔡武,还有一些人成为甘肃以及兰州市的领导干部,此外还有人是文化教育等行业的佼佼者。
老知青岩峰1966年初三时被派往高台县朱家堡大队插队,三年后回城,1971年招工去了山丹煤矿厂,1983年进入甘肃省职工财经大学。和岩峰有同样经历的知青有一大批,他们大部分后来招了工,还有一些在1977年参加了高考。“那个时候我们女同志也干重活,干一天才挣7分钱,一年下来,还要倒欠公社几十元伙食费。”岩峰回忆起当年的苦日子时说。“但我们也给农村带去了青春和活力。”知青梁继光说:“知青的日子至今还历历在目,那种生活已经永远刻在了骨头里,永远也忘不了。”“人活着要有希望,当年知青的日子让人看不到希望,真是不敢想象。但今天大家聚在一起,我们又有了新的希望。”
热烈的拥抱,亲切的问候,45年未见面的老知青再次相聚。知青们说:下一个五年,下一个十年,下一个二十年,下一个三十年,我们还要聚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