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广州日报:“为评院士索贿”揭官学一体之弊

2013年09月11日 14:40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学术与公权力分属不同的体系,将公权力的影响施加到学术身上,对学术无疑是一种戕害。

  原铁道部运输局局长、副总工程师张曙光,涉嫌受贿一案昨天上午在北京审理。据称,张曙光向企业老总要第一笔钱是为了参评中国工程院院士。2007年,为了工程院院士,他向今创集团总裁戈建鸣索贿200万元。

  张曙光为评院士而索贿的说法是否属实已难以查考,不过提起他这段传奇经历,倒是颇富典型性,具有标本意义。张本人不做学术研究,本与“院士”无缘,为将“院士”揽入怀中,他用“两条腿”走路:一是学术造假。组织一大批科研机构专家为其撰写“个人著作”,剪刀加浆糊先后弄出几本“著作”;二是公关拉票。有企业专门组织一个团队挨个跑评委、送礼物,为他拉票。虽然,2007年、2009年的两次冲刺他都铩羽而归,他的行为却揭开高官、央企高管染指院士之冰山一角。

  不知何时起,本是学术象牙塔的院士身份成了公权力拥有者眼中的“香饽饽”,参选之路上高官、央企高管如过江之鲫。2009年、2011年有多位高官、央企高管入选,2013年的院士候选人中,情况依然没有改变。对外界质疑,中国工程院曾经公开表示,工程院不排斥够院士资格的优秀企业家和官员加入。暂将资格、权利、政治伦理置于一旁不论,官员、企业家如果能够严格遵守院士评选游戏规则,达到科学家级别的水平,并对学术产生积极、正面影响,倒也无妨,可事实往往不是这样。

  不能说所有参加院士选举的高官、央企高管都会利用职权或影响力去左右选举过程,动用公共资源去公关、拉选票,甚至像张曙光一样,自己大搞腐败而后再搞“腐败输出”——贿赂评委,但是,高官手握公权力,央企高管拥有资源,有时哪怕他们自己不出面,下面总会有人出面,帮领导运作。一旦搞公关,腐败就在所难免。

  高官、央企高管争相参与院士评选、挤占院士名额,对学术本身也是有害的。一是逆淘汰——一些有政治及经济背景的人士顺利入闱,且入选之后外界再大争议也奈何他不得,如“烟草院士”谢剑平,而一些实至名归、不愿屈服于评选潜规则的科学家却名落孙山,如饶毅、施一公;二是学术腐败。学术与公权力分属不同的体系,将公权力的影响施加到学术身上,对学术无疑是一种戕害。假设张曙光入选院士,就是现代版的滥竽充数。

  鉴于院士制度日渐走样,中国科学院前院长周光召早在2005年就建议取消现行的院士制度。取消与否或可再斟酌,至少面对院士评选过程中的种种不端要有所警觉。具体到越来越多的高官、央企高管参与院士评选,一方面要有严格的硬约束,譬如参选条件、占总人数比例,将比例控制在合理范围,另一方面要更加公开透明,接受公众监督。与此同时,改进评选制度,譬如不事先公布而采取抽签定评委、秘密投票制等,让心存不轨者无从入手。

  在最近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验收工作中,有5个研究项目被终止,预留经费不予拨付,已拨剩余经费退回,此举获得一致好评。严格学术规范,整饬学术风气,就要有这种手腕。院士评选也一样,要站在学术高度,沿用学术的话语体系,而非权力逻辑。

【编辑:吴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