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警惕以环保之名做破坏之事
我们常常很难判断到底是在保护环境还是在破坏环境,通常也更加隐蔽,甚至开发者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津津乐道的开发实在破坏原有生态环境。
萤火虫漫天飞舞,荧光闪烁,在想象中,这一定是最浪漫的事情之一,但是随着工业社会大发展,这一现象越来越稀有。据媒体报道,广州首届萤火虫文化节日前在广州大学城体育中心举行,7000多只萤火虫在展馆内如繁星般闪烁,吸引了数千参观者。据介绍,此前主办方已在佛山、惠州、中山、深圳等地举办过相同的萤火虫文化节,活动收取门票,成人每人50元人民币,学生每人40元。不过,主办方这一次在广州却迎来众多质疑声。活动还没举行,就引来大学生的强烈反对。华南理工大学社团@Fresh环保协会发长微博呼吁抵制此次萤火虫文化节。长微博称,“有部分参观过此类活动的人反映,活动比较坑人,不值得,不专业,主办方也不懂如何保护萤火虫,现场会出现大量闪光和嘈杂现象,致使很多萤火虫死亡。”这篇博文还称,举办一个萤火虫文化节,上万只来源不明的萤火虫就会面临死亡厄运,不能正常完成交配,这是活生生的用浪漫来杀戮微小生命。
长微博引起大量转发、评论,萤火虫专家付新华则在微博上表示,“坚决抵制这种残害萤火虫的行为!观赏萤火虫可以去野外及山区。自由的萤火虫最美丽。”对于质疑,主办方负责人朱万宇回应称,此次活动只为宣传科普与环保。而对于外界质疑的此举是否假借环保之名摄取商业利益,朱万宇表示,文化节投入了16万,收取门票只是为解决部分开支问题,并非如外界所说的牟取暴利。不过,众多媒体的报道以及参观者的反馈,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一场“环保秀”。据悉,整个“萤火虫节”的场地约为一个篮球场大小,不作任何停留的话,半分钟即可走完全场,随着人流的逐渐增多,空气变得十分闷热,观众在狭小的空间里你推我搡。
在人工构造而成的十米通道中,萤火虫被放置在橄榄形、灯泡形及钟形等各种形状的玻璃透明瓶子中,悬挂在通道上方,观者从底下走过去就好比在室内看到满天繁星的画面。在萤火虫飞翔观赏区,放置着直径为1米的亚克力透明圆柱管,透明管内有几百只萤火虫在盘旋飞舞。有专家指出,把幼虫放在假山假草制成的玻璃罐里,美其名曰为模拟生态环境,萤火虫是对环境非常敏感的生物,这样做并不合适。有大学生更是质疑,既然是宣传环保,为什么不给萤火虫一个更好的环境?一张高达50元的成人票与几分钟即可逛完的展区,是不是在借环保的名义谋取商业利益?
消费萤火虫,实际上这次萤火虫文化节主办方不是首创者,但是将萤火虫的美通过这样一种近乎残忍的方式展现出来,笔者还是第一次见。参观者对萤火虫的向往,源自于荧光下的浪漫以及城市里看萤火虫基本上没有机会,难得有这样的活动,肯定想体验一番。作为旅游吸引物,观赏萤火虫最著名的地方要数马来西亚沙巴红树林,多少游客前往沙巴还必须要乘船去红树林里体验漫天飞舞的萤火虫。但是双方对待萤火虫的方式却是千差万别。在沙巴,进入红树林里看萤火虫的时间非常短,观赏时间基本上不会超过20分钟,而且只能远观不能近距离看,更不能捕捉。导游会告诉你,萤火虫的寿命不长,发光的主要功能是求偶。而笔者在观察中也发现,萤火虫并不会一直发光,导游打开特制的手电筒闪烁绿光的时候,漫天飞舞的萤火虫才开始争先恐后闪烁荧光。由于怕破坏萤火虫生态平衡,导游只能打开手电筒几次,每次只持续几十秒,让游客体验一下即止。
萤火虫文化节以一种近乎残忍的方式去展示科普,难免有以环保之名做破坏之事的嫌疑。在当下的旅游发展中,类似的事情并不少见,打着环保的名义,破坏着原有环境;以开发旅游的名义,肆意破坏山体、水体、植被。众多在建的高尔夫球场,表面上看一片绿草茵茵,但实际上山体可能已经光秃秃;有些地方为了美观,将原有生态平衡打破,将物种丰富的原始森林铲光,种上观赏林。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在对待这样的事件时,我们常常很难判断到底是在保护环境还是在破坏环境,通常也更加隐蔽,甚至开发者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津津乐道的开发实在破坏原有生态环境。广东发展粤东西北,保护青山绿水就是底线之一,如何监管如何防范于未然,着实是考验的难题,但愿此次事件能够是一次警示,让人们意识到,环境保护的口号不一定能够真正保护环境。(蔡华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