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老人“三大爱”背后的无奈
北京老人有三大爱好:看电视、聊天、逛公园。民政局的调查显示,有近一半的老年人平日里都在做这些事。而旅游、上网、养宠物、去做志愿者的“时髦老人”比例并不高,经常上网的老人比例更是低到5%。
一个小区如果有线电视坏了,最先坐不住的一定是老人;一辆公交车往往因为途经一家公园而成为老年专列;而一个城市里如果有一半的老人热衷于三件事,也许并不是因为他们喜欢,而是因为他们别无选择。
这三大爱好虽然没什么不好,但确实没有什么进步——20年前的老人们就是这么生活的。而且,那时候他们还有一大堆孙子要带,高血压、癌症和心脏病的比例也没有今天这么高,晚年生活也许比现在的老人更“幸福”。其实,20年来“空巢化”最大的负面影响就是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的下降,而这种下降也会或多或少拖累了老人的身体健康。
老人闲得慌就会自己找乐。看电视、聊天、逛公园由于投入产出比最合算,深得老人喜爱,但未必真正能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年轻人知道网罗天下、出去旅游、做志愿者……其实老年人一样有这种需求。如果我们视而不见或漠不关心,老年人就会形成自己的“亚文化”圈,日益将自己孤立起来。
老有所为才能老有所乐。德国老人三分之一都在上网;日本的白发员工比比皆是;美国老人满世界冒险;英国老人忙于第二次创业;波兰老人正抱着书本不放;在我们的香港和台湾,50岁的老人忙于照顾75岁以上的老人,他们的志愿服务时间会被记录在册,以换取自己年老时也能得到同样的照顾。
心理学家说,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老人也不例外。对于前两个需求,社保和医保可以直接应对;对于后三个更高层次的需求,不仅需要政府发挥作用,更需要老人自助、老人之间的互助、子女的帮助及社会组织的辅助才能够实现。
“丰富多彩”是人们退休后的生活期许,也是经济富裕后社会对老人权益的一种满足与保障。当老人不再只是寄情于电视和公园而是实现“我愿意并且我能够”做什么时,这样的生活大约应该算是丰富多彩吧。(崔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