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清明调查:八成年轻人淡忘旧俗 更愿出游度假

2013年04月04日 14:2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昆明4月4日电(记者 胡远航 张梅焕)清明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清明时节出门祭扫踏青是传承已久的习俗。然而,4日,在昆明扫墓的大军中,记者见到的多是60后、70后的身影,参与其中的80后、90后少之又少。而记者开展的随机调查显示,近八成的“80后”、“90后”很少参加清明扫墓,不知道清明节传统习俗有哪些;相比扫墓,他们更愿出游度假或休息。

  现场:扫墓大军鲜见80后、90后身影

  临近清明,昆明市郊的金陵陵园,人头攒动,扫墓的市民接踵而来。只是在来往的人群中,记者看到的大多是中老年人和一些小孩,80后、90后的年轻人少之又少。

  陵园工作人员林阿姨告诉记者,来扫墓的大多是中老年人,年轻人也有,不过比较少。

  90后小刘是名大学生,她和全家一起前来扫墓。“我家就在昆明,扫墓还比较方便,要是在外地上学,我可能就不来了,”小刘说,她同学基本都有这样的想法,清明节放假,更想去旅游、看电影或逛街,放松放松。

  调查:超八成受访者“扫墓次数变少了”

  连日来,记者通过现场采访和网络访问的形式,就“清明节怎么过”、“你是否每年都有去扫墓”等问题对80后、90后进行了随机调查。

  88名受访者中,有70人表示,今年不打算去扫墓祭祖,原因各种各样,其中,表示“没时间赶回老家”的有32位,“家中没有扫墓传统、从未去扫过墓”的有2位,“更想去度假旅游”的有31位,还有人想利用假期休息或找工作;15位有去或计划扫墓的受访者中,有11位表示是“家中有全家扫墓习惯”,仅4位明确表示是“自己想去”;有三成人不知道传统的扫墓规矩具体都有哪些。

  面对“你是否每年都有去扫墓”这个问题,72名受访者选择了“以前有去,现在少了”,超过8成。80后小肖称,不少年轻人上大学、工作都在外地,很少有时间赶回去。他会选择网络祭扫等更为方便简单的方式缅怀先人。

  90后尚菲霏觉得,扫墓祭祖一般都是儿女祭拜自己已故的父母,是对已逝亲人的怀念。但她还没这种感觉,也许等自己到了父母那样的年纪自然会承担起扫墓祭祖的责任。

  声音:让清明回归传统、回归文化

  对于这样的现象,“老云南”王磊表示可以理解。“我们小时候,清明祭扫是家族大事,老老小小都必须参加。现在很多人根本没有清明节祭祀、回家扫墓的习俗了,清明节小长假就是一个旅游的假期。”

  王磊介绍,按照旧俗,祭奠前得备好酒食果品、香烛、纸钱等等。其中,祭奠用的纸元宝都是家里人亲自叠的,饭食则必须当日现做,一般为凉米线等寒食。而在扫墓时,要为坟墓培土、焚香,然后轮流叩头行礼祭拜。大理白族地区更为讲究,要挑着火锅去扫墓,全家老小要围坐在坟前吃象征着老人所需的“拐杖”、“鞋”、“筷子”的芋头杆、茄子、豇豆等食物,意寓和先人分享美好生活。

  王磊认为,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扫墓祭祖的形式在变,但清明节背后的文化不能变。“清明节是中国唯一一个融合了‘节气’与‘节俗’的综合节日,是一个哀与乐并存,敬与畏同在的节日。我小的时候通过这个节日了解了很多家族的故事,也得以远足踏青、亲近自然。中国人家族的故事和感情,就以这样一个看似悲凉实则温情的方式在延续。”王磊说。

  云南社科院专家王清华告诉记者,不管是中原地区,还是不少民族地区,都有清明扫墓踏青并列的传统。前者怀旧悼亡,后者求新护生。这看似难以融合的矛盾体,恰恰是中华民族的性格所在:重视孝道、慎终追远;在享受美好生活之时,不忘逝者;在追思故人的时候,不忘看到生活之清丽美好。“应该传承下去”。

  对“清明节习俗是否有必要传承下去”的提问,九成多80、90后受访者也给了肯定的答案。90后李飞翔说,“在上高中之前几乎每年都要去扫墓。缅怀故人,是孝道的体现。有一天,曾带我们去扫墓的父辈也会老去,我们也将带着小孩去看他们。”(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