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第79代嫡长孙否认生于豪门:家里最多算小康
38岁的孔子第79代嫡长孙孔垂长——
孔子堂前燕,飞入百姓家
走到哪里,孔垂长都被称为“最尊贵的客人”。他受到的礼遇包括:每次活动开始前第一个被献花,合影时站最中间的位置,即使旁边有他的母亲,或者比他名气更大的教授。
人们将对他的尊重赋予了内涵:这也是对孔子的尊重,对孔子学说的尊重。
这位孔子第79代嫡长孙,并不愿意凸显自己的身份。
在山大教授面前,他是“山东大学一员”;走到学生中间,他自谦为一名入门未深的学子;来到济南市民身边,他主动“向父老乡亲问好”,因为祖宗的根在山东,自己也算是山东人。
孔垂长彬彬有礼,慢声细语,他柔和的神情,总让人想起在山大别人介绍他时的开场白:“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身份的困惑
11月16日,听说孔子第79代嫡长孙来了,山东大学邵逸夫馆报告厅早早坐满了人。38岁的孔垂长西装笔挺地坐在第一排中间位子上,按照见面会活动议程,他将第一个走上讲台致辞。报告还未开始,主持人请孔垂长起立,“让同学和老师一瞻风采。”孔垂长立即转身、弯腰,面向学生深鞠一躬。
他不止一次对大家的礼遇回应“愧不敢当”。孔垂长的致辞都很简短,每每说完必加一句:“以上只是抛砖引玉,求教于各位师长。”
很多时候,孔垂长甚至表现得有点拘谨。
在山东省图书馆“大众讲坛”活动后,几个头发花白的“粉丝”聚集在孔垂长身边,希望求得“奉祀官”的签名。孔垂长客气地婉拒——双手抱拳成作揖状,一一回礼,然后快步走进休息室。
这位2009年履新的“奉祀官”,一直希望人们改变对此职位的认识。
孔垂长承认,在祖父孔德成那个时代,“奉祀官”给人的印象是高高在上,以致2009年他继任“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主持台湾祭孔大典时,人们对他的年轻大感惊讶,很多人猜测他应该是位老先生,行动不便。“我不比别人厉害,我只是刚好有这个身份。”
然而,身份的困惑始终伴随着他。
在台湾,他经常被认为生于豪门,“养尊处优”。实际上,孔子嫡孙、包括“奉祀官”一职并未带来任何物质上的好处,他的祖父、父亲都是在大学任职,“家里最多算小康”。
一直以来,他的生活悠游自在而平凡。父亲早逝,祖父对孔垂长的教育并无特别要求。孔垂长的母亲于曰洁回忆,“公公(末代衍圣公孔德成——编者注)是谦谦君子,连对自己孙子讲话都很客气,什么事都不明着讲。”
谦谦君子般的孔德成,回到家便看书,从不要求长孙孔垂长背四书五经,每年在台北的祭孔大典,孔垂长也很少参与。幼年的孔垂长对祭孔有自己的判断,“我知道这是我们家的事情,但不是我孔垂长的事情,是你们大人的事情。”
特殊血脉赋予他们家族的文化意义,只有在过年时才能体现。这一天,孔家会摆上孔子像,全家轮流给孔子像鞠躬磕头。
孔垂长的成长经历印刻着这个时代发展的痕迹。比起祖父、父亲及叔叔精研国学,他高中毕业后选择到澳大利亚学市场营销,之后跟着舅舅经商。他曾对此解释为:“我之所以会从商,是因为祖父那一代和我们这一代的环境及想法都有落差,我学商的想法是因为以后处社会会比较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