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城的压力
有当地人认为,在“华陵”的一些关键性的决策上,“县里说了不算,能做的就是出地拿钱”。然而,当“华陵”遭受舆论热议之后,承受压力最大的则是交城县。
进入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是中共领导人享受的人生最后一项政治荣誉,但是也有不少领导人想“落叶归根”。而领导人在地方安葬,也需要中共中央批准。
葬于家乡卦山,是华国锋生前遗愿。
“华陵”设计任务,是山西省政府经由省建设厅下发到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华陵”规模建多大?建成什么样?没有人给出一个明确的要求。
“上级领导对于‘华陵’的要求很模糊,既不能太奢华,又要符合、表达华老的身份。”山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华陵”设计项目团队负责人杨有为坦承,在尺度的把握上很困难。
设计团队参访毛泽东、邓小平、刘少奇、胡耀邦等领导人的陵墓或纪念馆,寻找设计思路。
“可以说这完全是我们原创的,并没有模仿中山陵。”杨有为用“绞尽脑汁”来形容他的设计感受。
“必须反映出我们对华老的理解、情感,也要突出他的人品。还要把传统文化和时代气息结合起来。”
经过墓地选址现场考察,并且经过省、县以及与华国锋家属沟通之后,设计团队拿出设计方案。无论是上级领导还是华老家属,“对方案改动不多,不大。”
有当地人认为,在“华陵”的一些关键性的决策上,“县里说了不算,能做的就是出地拿钱”。然而,当“华陵”遭受舆论热议之后,承受压力最大的则是交城县。
针对舆论压力,交城县新闻办主任吕继峰也感叹:“成也交城,败也交城”。
“陵墓就在那里摆着,大家都可以看得到,对吧?而且8月20日华老的骨灰还要回迁。”吕继峰坦诚面对媒体,并不想隐藏什么。
“‘华陵’都不占地,生态园为啥能占?”
“‘华陵’都不占地,我们支持,我们欢迎,那这个生态园算是咋回事?”村民王桂芳问记者,“如果我们不同意,政府强占,我们阻止他们,违法不?”
“华陵”初建时,附近瓦窑村40多岁的村民王桂芳(化名)心里很高兴。
“以前那就是一个荒坡,现在多好看。”她幻想着以后建成经常过去晨练。
还有一个让王桂芳高兴的原因是,紧挨“华陵”南侧,有她家的几分地,而且还有几棵百年枣树,“将来‘华陵’成了景点,游人多了,树上的枣不出门就可能会卖个好价钱。”
交城骏枣是山西十大名枣之一,“是奥运会和亚运会上的专供品”,吕继峰说。
网上关于“华陵”占地14个足球场那么大的说法,一方面可能包括了“华陵”所在山坡的绿化面积,另一方面则可能包括了“卦山生态园”。
“在建‘华陵’前,县里就已经规划建城郊森林公园。”交城县林业局局长燕建平向记者解释,即使没有华陵,绿化还是要搞的。
按照规划,城郊森林公园包括500多亩山地和400多亩平地。目前,“华陵”附近的500亩山地绿化任务预计5月中旬完成,共种植约4万株树木,品种多样,包括松柏、柳树、国槐等,“考虑了不同的季节呈现不同颜色”。
“‘华陵’周围的树可能大一些,其他地方的可能小一些。”吕继峰说。
“我们也只能局部考虑,用一些大的雪松点缀一下。”燕建平告诉记者,500亩山地绿化包括平整土地、山林养护,共花费900万元。
而400多亩平地的规划与建设,主要是交城县城建局来承担,林业局只需要配合。
这片平地就在“华陵”山脚下,绝大多数是瓦窑村的土地,其中就包括王桂芳的,“这是我们村最好的土地”。土地上有祖辈留下来的很多百年枣树。
据燕建平介绍,按照规划,将对这一区域进行整改,主要是弘扬枣文化,老枣树一棵都不会动,还要增添至100个以上枣树品种,再造一个100平方米大的人工湖,将生态园建成一个休闲度假公园,游客可以采摘枣子。
交城县城直到现在没有一个公园,“市民连个晨练的地方都没有,只能在马路上跑。”从2000年开始,县领导就想结束这种历史,但是政府让村民迁坟之后就没了动静。
村民认为,现在县里要借力发力,“华陵”建好之后,“二期工程”即将开启。
在交城县住房保障和城乡建设局与瓦窑村村民签订的“卦山生态园土地租赁及附属物补偿协议”上显示:该工程建设将与卦山景区、华国锋同志骨灰安放工程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旅游景区。
而白庆峰也说,根据县政府的财力,结合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推进整个工程建设,不可能一步到位。
目前,共涉及的200多户村民认为补偿不合理,大部分拒绝签字,“二期工程”面临阻力。
“‘华陵’都不占地,我们支持,我们欢迎,那这个生态园算是咋回事?”王桂芳问记者,“如果我们不同意,政府强占,我们阻止,违法不?”
“华陵”改变交城?
“华国锋同志的骨灰安放在交城,对当地的经济、教育、文化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交城人民想念华国锋同志的时候可以随时瞻仰和缅怀。”
“华陵”能给交城带来什么?据媒体此前报道,一些国家领导人的墓地,已经超越了单纯缅怀先辈的意义,地方政府从选址、出资、建设等均不遗余力积极推动,有的还接受社会捐资,墓地则有相关部门专门负责管理运营。一种典型的做法是,辟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基地”,赋予其政治和经济双重含义。
在交城县委、县政府新近制作的一本《情满交山》画册里,开篇语的标题是“咬定发展主题建设伟人故里”,其中指出了“抓好华老骨灰安放工程这一政治项目”。
2009年初,当华国锋亲属提出将骨灰运回交城卦山安放,县里考虑,一符合“落叶归根”的传统习惯,二可对后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便经上级部门批准,决定将华国锋的骨灰安放点定在紧靠晋绥革命纪念馆、交城县文物博物馆和吕梁英雄广场的荒坡上。
白庆峰说:“华国锋骨灰安放点是交城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基地的一部分。”但是,他十分肯定地告诉记者,将来“华陵”不会收门票,免费开放。
吕继峰坦承交城的旅游收入并不高,有了“华陵”,再加上其他旅游项目的推动,以后的旅游潜力会很大,“县旅游局局长对此充满了信心。”
“华国锋同志的骨灰安放在交城,对当地的经济、教育、文化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交城人民想念华国锋同志的时候可以随时瞻仰和缅怀。”交城县史志办公室主任田瑞告诉媒体,他常年研究整理华国锋历史,并与华家有多年交往。
现在,交城的财政收入主要靠大型焦煤企业。2010年,交城县财政收入完成10亿。
目前,交城无论在“硬件”还是“软件”上都狠抓实干:去年,政府投资18个亿搞城市建设;以前,县城没有正规出租车,都是黑面的,而现在崭新的出租车开始出现在街头;耗资1.5亿元修建了一条长1500米的迎宾大道,直通“华陵”和“卦山生态园”;距离“华陵”不远的“卦山宾馆”已经开始营业;近几个月来交城集中整治,每个路口都有多名交警纠正大家交通出行错误,宣传文明出行……
4月9日,“华陵”门口,有十多个游客被拒之门外,他们都是外地人,慕名而来。( 文/片 记者 鲁超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