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观成就“哥” 网络捧红“姐”
2010年那些“网络哥姐”是怎样炼成的?有人总结其特点:首先,他们都是普通人,却因为传奇的经历、不同寻常的举动迅速蹿红;其次,自从网络流行语“哥只是一个传说”爆红之后,几乎所有网络红人都被网友冠以“哥”、“姐”之类的称号,如凤姐、犀利哥、锦旗哥等等;此外,“哥”、“姐”通常有调侃之意,寄托了网友们各种难以言说的复杂情感。
可以说,没有网络,没有围观,就没有“网络红人”,也没有所谓“哥姐”。 那么,这围观和热捧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呢?
新加坡《联合早报》近日刊文说,近年来,一股“哥姐文化”正席卷中国的网络世界,以“哥、姐”著称的新网络红人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一些人搏出位的捷径是搞怪献丑,这反映一些人为成功而选择极端或不择手段的社会风潮。而就在这些炒作浪潮之中,不少网民置身其中,并不觉得被“网络水军”欺骗,反而加入消费“网络哥姐”的热潮中,不亦乐乎。但是也有分析人士认为,“哥姐现象”也折射出公众对自身权利和尊严的饥渴。下面就从各个角度对“网络哥姐”的走红路线图进行深度解析:
“网络水军”横行 “网意”被绑架
近日,“网络红人”凤姐前往美国中文电视台应聘,电视台新闻部主任称其思维清晰敏捷,对凤姐赞赏有加。但是国内许多网友怀疑是该电视台蓄意炒作。
有专家在揭露“网络哥姐”的成名路线图时指出,一开始,炒作团队制造话题和事件并在网上发帖,然后雇佣“水军”发表正反两方面的观点,提高关注度,引起网友跟帖、转帖,形成话题后,会从论坛转到门户网站,然后想方设法让传统媒体跟进,制造新的话题——这样凤姐的商业价值也就体现出来了。
“网络哥姐”有很高的广告效应和其他商业价值。“炒红一个人或者事件后,你就有可能接到上百万元的单子”,业内人士透露,正是在巨额利润的诱惑下,一批专业网络推手和炒作团队应运而生,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造星模式”。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卢因于1947年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中提出了“把关人”(gatekeeper)这一概念。卢因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
“网络哥姐”就像是流水线上的产品。网络编辑和版主是左右“哥姐”曝光率的关键力量。这些“把关人”通过推荐首页、制作专题、加精、标题飘色,“可以利用手中的权力,通过删除冗余言论引导话题走势,进而在其‘催化’下,围绕被炒作人形成信息涌动,使其被关注度放大到最大程度,最终于网络这个信息场中脱颖而出”。
对此,有学者提出“网络时代的集体无意识”的概念。一些网络推手就抓住了网民们的这种心理,推波助澜,坐收渔利。
据介绍,“水军”背后是一个巨大的利益市场。首先,“网络红人”除明星效应外,还带有隐性的利益目的。另外大量和企业有关的炒作,也都迈不开利益的诱导。
参与互动(0) | 【编辑:马学玲】 |
相关新闻: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