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梅县松源河上古桥见证客家先民智慧
中新网梅州4月27日电 题:广东梅县松源河上古桥见证客家先民智慧
作者 杨草原 蔡欣欣 翁尚华
在闽粤交界的广东梅县松源河近60公里的河道上,横跨着21座保存较好的清朝中后期的古桥,这些有上百年历史的古桥大都是客家先民由闽西、赣南入粤后所建,至今仍发挥着连接交通,造福桑梓的作用。
近日,记者顺松源河而下,寻访了这些凝聚着客家先民智慧的古桥。
松源河发源于福建省上杭县大平山,全长77公里,流经梅县松源、桃尧、松口三镇河段的有59.2公里。2008年梅县博物馆工作人员沿松源河进行文物复查时,发现了河上共有21座建于清朝中后期的古桥。
记者在寻访中发现,这21座古桥有的沿险峻山势而建,有的用河中巨石为桥基让桥面在河中间拐弯,有的单拱直跨山崖,其建筑考究和造桥技术都令人赞叹。
据参加过2008年文物普查的梅县博物馆馆长朱迪光介绍,这些古桥以石砌拱桥为主,桥栏都是三合土夯墙式建筑,栏口采用民居的山墙做法,与当地客家民居的山墙属同时代的风格,石材也是一样的花岗岩。从这些古桥的设计建造风格、材质工艺等应该都属于同一时期,是清中后期建造的石桥。
位于梅县桃尧镇的砥柱桥是所发现的古桥中最为奇特的一座。这座桥的具体建桥年份不详,有记载说是明代古桥,但朱迪光考证后认为,从桥的石材规格、桥栏的夯筑材料等来看,应该建于清朝后期,至少已有150年的历史。
砥柱桥是一座4拱石桥,全长约200米。其奇特之处在于为了利用河床中的原有的磐石作天然桥基,整座桥面连拐数道弯,桥身成“S”形的走向。为了解决桥下船通航的问题,中间的桥拱采用了升高的办法,同时考虑到东西两岸地势的落差,而在东岸设计台阶做为桥引。这样有别于两点一直线的传统架桥方式,是客家先民发挥聪明才智,因地制宜建筑石拱桥的精彩之作。
建于清光绪年间,地处松源镇桥背村的单拱聚奎桥,是这些石拱桥中跨径最长的一座。该桥以单孔形式横跨在悬崖峭壁上,全长45米,宽5.5米,高21米,跨径为20米。据朱迪光介绍,这么长的跨度在广东省内现存古桥中也是不多见的。
为什么松源河上有这么多古桥?朱迪光表示,地处闽粤交界松源镇,是当时闽西、赣南的客家人迁入梅州的首选之地,人口的增加促进了当地生产和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经济离不开交通的发达,当地河道较多,造桥成了必然。
21座桥中唯一被保存下来的五星桥建桥碑上的记录,客家人在宋元时期不断南迁,随着人口的繁衍,到了明末清初在松源老圩地区形成了一个集市,集结了福建广东二省五县九邻乡的农工商贩们赶集,成为农工商品的交流集散地。但集市被松源河水阻隔而需绕路,为了商贸交流建桥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商贸发展而必须造桥,然而古人造桥也同样经历着艰辛。除造桥的技术外,还有资金的募集资金。据五星桥建桥碑记记载,五星桥从发起修建到集资建成共经历了29年。为了解决建桥资金,客家先民在乡间创办了有组织的建桥机构桥渡社,全乡募集资金,又把募集的资金放贷生息,就这样从乾隆己亥(1779)年到嘉庆乙丑(1805)年共26年方集资完毕,又历经3年直到1808年五星桥方建成。
如今200多年过去了,五星桥和其它20座古桥一样,依然屹立在松源河上,向人们展示着客家先民千年迁徙中“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不屈与智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