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每年因交通事故而死亡的人数已经超过10万人,全球约有15%的交通事故发生在中国。车辆的安全性能已经成为消费者购车时考虑的重要因素。而长久以来,国内汽车市场都存在一种错误论调,那就是日系车不如欧美车安全,理由据说是后者看起来厚重的外观。
很多消费者对汽车安全的理解仅仅停留在钢板厚薄的层次上,而忽视了其他影响车辆安全的因素。事实上,日系车和欧美车在安全保障效果方面并没有太多不同,只是在设计理念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相关行内人士就提醒,不能简单地通过比较钢板的厚度就把不安全的帽子扣到了日系车上,这对日系车是不公平,更是不科学的。
前不久,在一个“汽车安全研讨会上”,一位业界安全性能专家指出,汽车安全分为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衡量的标准不仅仅是钢板的薄厚,而是要全方位地考察汽车的设计和性能。
提及汽车的安全性能,人们很容易就联想到交通事故中汽车的性能表现,即业界经常提及的被动安全性能。在这方面,欧美车系往往会强调车体钢板的厚度,比如为人们所熟知的安全汽车代表VOLVO,在车体设计上,明显可以看出欧美车系“耐撞”的技术特色,其配备的复合多层钢板车体,以及在车门、车顶等配备的防撞钢梁,保证了车体能够承受来自不同方向的外力冲击。
如果说欧美车的安全性修炼的是“外功”,突出的是“车”本身;那么,日系车的安全设计则更强调 “吸能”,也就是将冲击力通过车体分散掉,修炼的是“内功”,突出保护的是“人”。以东风日产高端车型新天籁为例,它采用了高刚性和轻量化的区域车身,形成吸收撞击能量的溃缩构造,在受到撞击时这个部分能合理地溃缩并吸附大部分因撞击产生的能量,同时将剩余的能量快速分散到整个车身中,从而避免冲击影响到车厢中,以保护车内乘员的安全。
这种设计从某种意义上说,颇似中国太极拳法中“卸力”技巧,虽然车身受到的冲击力大,但真正传达到驾驶者,已经只有其中很少几分了。当然,“吸能”并不意味着车身不坚固,天籁同样也采用了安全舱设计,加强了ABC柱的强度,并在车门内部设置了侧碰撞杆,提高了对侧面撞击的动能吸收。这两种理念的结合,让日系车的安全有了更加强有力的保证。
此外,天籁还装备了高等级的六安全气囊和驾驶席主动安全头枕,给乘客以加倍的保护,包括两个前气囊,两个后气囊,再加上后座两个侧面气帘式气囊。这6个安全气囊所代表的是提高撞击时安全性的被动安全系统。
除了在被动安全方面采用了独特的设计理念之外,日系车也越来越注重汽车的主动性安全性能,与欧美车系在这方面可谓并驾齐驱,无论是奔驰、奥迪、宝马还是天籁、皇冠,都可以看到ABS、EBD系统已经成为了基本配置,而每个品牌还都有自家的“独门秘笈”。
比如宝马全车系和新天籁就都配备了车辆动态控制系统,它集合了TCS(牵引力控制系统)、ABS、EBD(电子制动力控制系统)、BA(刹车辅助系统)等功能。该系统能实时探测车辆的侧倾角度以及车轮的附着力等情况,它可根据车辆状况使4个车轮的制动和发动机输出达到最佳状态。此外,在危险的时候它还会通过切断发动机动力和控制制动系统来保证车辆的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在前不久的一次NCAP(国际碰撞标准测试)中,天籁获得了驾驶员席(正面+正面错位+侧面)碰撞5星86.8分、副驾驶员席(正面+正面错位+侧面)碰撞6星94.4分的好成绩。这样的数字,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不少公认的欧美安全车的成绩,它足以表明日系车对驾驶者安全保障,同时也打消了国内消费者对于日系车不如欧美车安全的认知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