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首 页|新 闻|国 际|财 经|体 育|娱 乐|港 澳|台 湾|华 人|留 学 生| 科 教| 时 尚|汽 车
房 产|电 讯 稿|图 片|图 片 库|图 片 网|华文教育|视 频|供 稿|产经资讯|广 告|演 出
■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滚动新闻
站内检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提前退休面面观:单位"减员增效"或"个人福利"

2006年07月07日 15:44

  中新网7月7日电 《瞭望》周刊刊载文章称,国家权威部门的一份调查曾指出,在中国10座城市的新增退休人员中,提前退休的已占到了近三分之一。一些企事业单位将“减员”与“增效”直接挂钩,主动鼓励甚至逼迫职工早日退休,但其实际效果未必尽如人意。

  龚弘原来工作在某地方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担任一个支行的营业部主任。可是四年前该行地方总行的一纸减员增效政策使得包括她在内的1000多人选择离开了自己热爱的工作岗位。“我感到总行的政策是那么的冷冰冰。一条年龄线、一条文凭线,逼得我们这些苦干了多年的人又重新走向了社会。”“减员后还要重新聘人,业务还不如我们熟练,呆坏账的风险增加了”,龚弘说,“所以有没有增效很难说。”

  而在另一些单位,“提前退休可以看成是一种福利”,一位刚刚从某事业单位提前退休的职工说,“退休后还可以再找第二份工作,收入并不降低”。类似的动机让很多人主动要求提前退休,李铭荣便是其中之一。李铭荣原就职于某事业单位的下属企业,单位总体效益还不错。“我本来是可以干到55岁的,可是身体状况不好,”李铭荣说,“而且我们单位2002年正好改制。我提前退休拿到了原工资的90%,而另外几个同事在2002年改制后才退休,他们拿到的工资只有以前的60%,养活自己都不够。”

  文章说,这种情形的出现甚至导致了一些人为提前退休而弄虚作假。一方面,他们这些人可以保证自己预期的退休金收入不会节节走低;另一方面,在基本生活有所保障的情况下,他们还可以通过从事其他工作来增加收入。

  对于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北京大学中国保险和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研究员高书生认为,在现今的制度框架下,地方政府、企业、个人已经结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他们在整个经济转型过程中趋利避害,有些时候甚至侵害到了社会整体的利益。

  高书生认为,我们首先应当反省在制度设计上出的问题。现在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并没有考虑到通货膨胀及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等因素,在客观上诱导、鼓励个人和企业倾向于用提前退休来减少损失。高书生还进一步指出,改革没有错误,关键是政策需要精细化,在设计时要简约易操作、在执行时要考虑到复杂的因素。

  文章指出,政策缺乏“精细”导致提前退休职工增加,而很多提前退休职工“退而不休”,再次进入到工作领域,给年轻人的就业造成了困难。但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唐钧指出,一般来说,提前退休人员无论在年龄结构上、知识结构上,还是适应新事物和社会变化上,都存在困难,因此在与年轻人、尤其是具备一定学识的年轻人竞争工作岗位时并无优势可言。

  一位在地方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从事劳动就业工作的负责人表达了自己的忧虑:“真正可怕的不是提前退休人员与新增劳动力争抢劳动岗位,而是在大批职工提前退休后,就业岗位不但没有增加,反而随人员的裁减而减少了。这直接威胁到了提前退休人员和新增劳动力的生计和就业。”

  文章指出,提前退休造成的人力资源浪费同样令人担心。人力资源浪费已不再仅仅局限于社会保障层面上,它甚至波及到了社会经济良好运行的程度和效益。(石瑾)

更多瞭望周刊新闻
 
编辑:邱观史】
 


  打印稿件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资源合作-【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有奖新闻线索:(010)68315046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京ICP备05004340号]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1024*768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