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由著名建筑学家、两院院士吴良镛教授主持编著的《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二期报告》出炉。继一期研究提出“大北京”概念,京津冀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的思路后,二期研究深化了这一理念,提出了“一轴三带”等发展布局构想。
-报告要点一
构建“一轴三带”格局
此次研究报告提出,以“首都地区”的观念构建京津冀地区“一轴三带”的空间发展骨架。“一轴三带”是指,以京、津两大城市为核心的京津走廊为枢轴,以环渤海湾的“大滨海地区”为新兴发展带,以山前城镇密集地区为传统发展带,以环京津燕山和太行山区为生态文化发展带,共同构筑京津冀地区“一轴三带”的空间发展格局,以提高首都地区的区域竞争力,推动京津冀地区的均衡发展。
【 解读 】
吴良镛教授指出,“发展轴”和“发展带”都要以绿色开放空间加以分隔,采取“葡萄串”式空间布局,避免连绵发展。同时,以中小城市为核心,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带动农村建设,改变京津冀地区“发达的中心城市,落后的腹地”的状况。
-报告要点二
交通实现地空无缝对接
报告建议京津这样的中心城市应建设能容纳多种交通方式对接的综合交通枢纽。报告指出,目前北京、天津的区域交通枢纽,比如北京西站,由于历史、体制原因,同城市交通的配合有所欠缺,难以满足旅客出行的要求。报告认为,未来首都机场的扩建、第二机场的建设、城际铁路和高速铁路的建设、既有车站的改扩建,都为实现各类交通方式的无缝对接提供了机会,但建设中需要打破部门间的分割。
【 解读 】
吴良镛以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规划为例,展示了一个集铁路、城铁、公交、机场、高速公路等多种交通方式无缝对接的范例。他认为,北京、天津都有按照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的规划思想、并创造高效率交通枢纽的可能,但需要各部门的合作。
-报告要点三
第二机场选址京津之间
在近期公布的《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基础设施发展规划》中,首都第二机场建设已列入规划,并在2010年前动工。二期报告认为,首都第二机场的市场定位应为大型国际机场,满足“24小时全天候运行”的要求。对于悬而未决的选址问题,报告指出,地址应选在京津走廊。
【 解读 】
吴良镛认为,京津走廊是京津冀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是京津冀地区人口最为密集、经济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理应成为首都第二机场获得客流量的最佳选择。综合京津冀地区机场分布的现状、地势地貌、空域状况、地面交通条件,以及京津冀两市一省的发展意愿等要素考虑,只有京津之间、廊坊市附近几个场址具备大型枢纽机场的条件。 (刘轶滨)
来源:京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