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8月30日电 从天空鸟瞰,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像蜗居于渤海湾的一只“螺蛳壳”,但是,这只小小的“螺蛳壳”其单位面积产出在沿海30多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名列前茅,主要经济指标保持32%以上的增长速度,“螺蛳壳”里种大树,是该区的一个创举。截至2006年上半年,已累计批准各类项目4000多个,引进外资40多亿美元,引进内资160多亿元。形成了粮油食品加工、金属压延、汽车零部件、高新技术产业和临港重大装备制造5大支柱产业。
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怎样将昔日的一个盐碱滩,建设成为一座环境友好、功能完善、产业聚集、发展强劲的现代化工业园区,实现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和谐发展的呢?记者在调查中“追踪”了其发展轨迹。
用 活 优 势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打造临港产业基地。秦皇岛开发区处在环渤海经济圈中心地带。环渤海经济圈陆地面积51.4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7.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15亿,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2%和人口的20%,经济总量和对外贸易占到全国的1/4。在环渤海地区5800公里的海岸线上,近20个大中城市遥相回应,数千家大型企业虎踞龙盘,包括天津、大连、秦皇岛等中国重要港口在内的60多个大小港口星罗棋布,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城市群、工业群、港口群、人流群、物流群最为密集的区域。广阔的市场腹地为秦皇岛开发区的投资者提供了巨大的商机。秦皇岛开发区紧紧抓住这一契机,制定出“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的产业发展思路,按照“产业集聚、工业集中、管理集成”的要求,重点培育临港重大装备制造业,大力开发临港产业,依托总投资6.8亿元的哈动力出海口基地、总投资3.8亿元的天威保变公司和山海关船厂等龙头临港产业,发展临港重型装配制造业,打造我国重要的现代化修船造船基地及大型成套设备制造基地。引进世界500强的美国GE公司尖端技术,打造中国能源服务中心,推进我国重型燃机技术、制造和服务的本地化,形成了重大装备制造产业群。目前,正朝着中国北方最大的装备制造业基地方向推进。此外形成了以金海粮油、正大公司和韩国三养玉米等企业为龙头的集原料供应、产品加工、包装为一体的粮油食品加工产业链;以邦迪管路、戴卡轮毂和美铝合金等项目为龙头,初步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汽车轮毂生产基地和重要汽车零部件供应地;以首钢板材、渤海铝业和台湾万基钢管等大型企业为龙头,实现了金属压延业的迅速扩张。生物医药、高科软件、玻璃深加工、管材制造等产业亦具雏形。
深入挖潜环境优势,增强招商竞争能力。对于环境的重要性,该区领导层有足够的认识,管委主任胡英杰的一番话让记者感慨良多,他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一些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纷纷瞄准了中国这个大市场,但在投资选‘巢’时,这些企业开始从以往的注重政策环境转向越来越关注投资地域的综合环境,如城市形象、品位以及工作、生活环境等。环境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企业乃至一个人素质优劣的客观尺度,成为国际贸易中非关税贸易的壁垒。”正是基于这种超前的理念,该区不仅依托冬暖夏凉的自然地理环境,依托母城秦皇岛市优良的生活环境---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全国卫生城市、全国投资硬环境50优城市、未来5~10年最具台商投资价值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环境优势,而且,采取“高站位、大手笔”的挖潜措施,投入巨资打造区域环境。早在1999年就引入了ISO14000国际环境管理体系,并于2000年通过了ISO14001的标准审核,获得通往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成为河北省第一家和继大连开发区、苏州新区等之后全国第6家“ISO14000国际环境管理体系国家级示范区”创建单位,2001年顺利通过了国家环保总局现场验收,当年6月正式通过了ISO14000国际环境管理标准示范区的国家挂牌认证,拿到了递向世界的“绿色名片”。好环境带来好效益,截至目前,已有来自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日本伊藤忠株式会社、澳大利亚邦迪公司、新加坡丰益集团、泰国正大集团、韩国LG集团和英国TI集团、日本旭硝子公司、美国ADM、美国铝业集团、台湾万基等35个国家和地区的全球知名公司以及中粮、中信、首钢、哈尔滨动力、华龙集团、康泰医学等国内知名企业在该区投资兴业,全区经济发展一年一个新台阶。仅2005年,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完成生产总值92.05亿元,财政收入10.49亿元,出口创汇5.8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2.6%、23.1%和31%,实际利用外资1.67亿美元,同比增长24.9%,占全市总量的70.6%。据商务部最新统计显示,秦皇岛开发区各项经济指标增幅及对地方经济的贡献率均居全国国家级开发区前列,在河北省开发区中连续多年名列综合排名第一位,已发展成为河北省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窗口和龙头。
大力开发人才优势,做大做强科技园区。充分利用京津地区人才密集和人才开发“先得月”的优势,以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大创新人才的培养、引进力度,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建立人才吸引和激励机制,调动人才积极性。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引进急需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形成一支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鼓励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最大限度地调动科技人员创业和创新的积极性;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广泛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营造良好创业环境,形成人才积聚效应。引人与引智并重,通过项目合作、产品开发等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广泛引进人才和智力。依托中科院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长期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共建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走产学研结合之路。
坚持不懈的人才引进和科技开发,使园区功能日趋完备。秦皇岛出口加工区从2002年6月经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2003年9月封关运行;燕大高科技园于2000年3月启动,累计投入资金3亿多元,形成孵化面积3.7万平方米,建成6家研发机构,2003年9月顺利通过专家组验收,成为河北省第一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高新技术创业中心继2004年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后,2005年1月正式通过科技部审批,晋升为国家级创业中心;河北省软件产业(秦皇岛)基地也已开工建设,并初具规模,软件企业已发展到85家;以开发区高新技术创业中心、秦皇岛高新技术创业基地、河北省信息技术转化中心和燕大产业园等具有孵化功能的园区形成的孵化器,成为各类起步企业成长壮大的摇篮。
面 向“精 深”
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秦皇岛开发区本着“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导向,以现代工业为基础,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外向型经济区”的总体目标,制定和实施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加大了资金投入,全区高新技术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区的比重越来越大,推动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主力军作用日渐凸现。截至2006年上半年,该区高新技术企业有58家,仅2005年高新技术企业就完成工业总产值36亿元,销售收入27亿元,利税4亿元,工业增加值15.8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在短时间内步入快速发展轨道,各项经济指标逐年攀升。
秦皇岛开发区在向“精深”产业发展中,形成了一整套完备措施。一是不断完善科技促进政策体系。设立科技发展金,成立科技发展指导委员会,出台科技产业促进政策;二是加强市场体系建设,优化市场环境。建立完善技术成果交易中介机构,促进对高新技术企业股权投资和产权交易,推动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构建技术标准体系、知识产权评估体系;三是大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促进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以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国家产业政策为依据,谋划和培育高新技术含量高、产品质量好、市场前景广、竞争力强、经济效益好、对产业关联带动作用大的优势名牌产品;四是加强统筹规划和宏观引导,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统筹规划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认定工作,定期发布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和技术指导目录,发布产业导向信息,引导企业和资金的投资方向。实施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关注世界技术进步及产业化动态,加强与国外科技界、高科技企业的交流和联系。
经过几年的发展,秦皇岛开发区已形成了电子信息、新材料、机电一体化、生物技术和环保技术等五大高技术产业集群;以海湾公司、康泰公司、晨砻科技信息公司、燕大软件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以华博晶体、邦迪管路、天秦塑胶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集群;以燕大光纤技术有限公司、齐燕数控机床有限公司、吉林龙鼎公司为代表的光机电一体化产业集群;以领先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燕山大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代表的生物技术产业集群;以中荣太阳能有限公司、秦云科联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新源水工业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环保与新能源产业集群。
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该区自始至终坚持以“科教兴区”战略为主线,以科技园区建设为重点,以企业技术创新为基础,积极推动开发区信息化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产业优化升级,不断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对开发区经济的贡献率。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升级后的山海关船厂,走上了一条从维修船---改装船---制造船成功之路,先后为韩国、巴西和意大利等国成功改装多艘船型巨大、结构复杂、改装规格特殊、技术要求严格的工程船、自卸式散装船。靠自主创新技术,为加拿大制造散装系列船和自升式起重船舶---海洋风车安装船,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发展信息产业,带动传统工业的改造升级,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加快信息产业的发展,引进和发展计算机硬件产品制造业、软件开发企业、网络通信业和以电子商务为主的现代信息服务业。以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改造传统工业,提升技术含量,推广CAD/CAM/CAT/CIMS等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技术,加强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控制数字化与智能化,提高生产集约化和自动化水平。以ERP等管理系统的推广为契机,大力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鼓励企业在生产、管理、财务、采购、营销等环节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成优化和管理水平的现代化。
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创建投资主体多元化新机制。努力开拓提升和改造传统产业的融资渠道,逐步建立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多元化投入体系。制定并完善相应鼓励政策,分层次、分梯度、分阶段地给予财政扶持,引导传统产业走技术创新、科技兴企的道路。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增加对传统产业改造的投入,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金广泛参与的新型投融资体制。协调金融机构,加大对传统产业改造、科技创新的贷款支持。积极创造条件,成立贷款担保公司。改制后的秦皇岛奥格玻璃有限公司日产700吨特种玻璃生产线迅速投产。该生产线是目前中国长江以北投运的装备水平最高、产量规模最大的玻璃生产线。工程总投资3亿元,产品将补充国内,特别是北方超厚、超大玻璃生产的不足。
发挥科技企业孵化器作用。孵化基地的建设为传统企业和中小企业的改造和发展搭建了服务平台。截至目前,区内有孵化基地3家,孵化面积达5800平方米,在孵企业200家,毕业企业39家。去年,开发区创业中心被科技部正式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在入驻的200家企业中,产品涉及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并取得了一批有影响的科技成果,发展前景十分看好。
注 重 和 谐
经济建设与环境的和谐。近年来,秦皇岛开发区在大力发展区域经济的同时,以美化城区环境、完善城区功能、提高城市形象为主线,大力打造环境品牌工程,一批具有现代风格、有开发区特色,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市政精品工程不断涌现,城区环境建设发生了巨大变化。仅2005年,该区就投入建设资金1.1亿元,实施城建工程40项,大大提升了城区市政、环卫基础设施功能,全区形成了以道路绿化为网络,小区庭院绿化为依托,公园、景观绿化为亮点的绿化新格局。该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8 %,绿地率达到38.12 %,人均公共绿地12.42平方米。截至2006年上半年,全区累计完成基建及市政投入近50多亿元,区域内全部实现水、电、路、气、讯等“七通一平”。区内建有4大游园和3大广场,城区内绿色连着绿色,游园与小品相映成趣,喷泉与霓虹交相辉映;既有曲径通幽处,又有柳暗花明村;街道整洁,马路宽畅,绿木叠翠,鸟语花香;一街一树种,一路一景观,人在车中坐,车在画中行。宜人的环境,优美的景色,白天是景点,夜晚是亮点,节日是看点,引得不少游客驻足流连,就连生活在这里的老外也常常竖起拇指说“OK”。环境建设成为秦皇岛开发区招商引资一块金牌,近年来,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纷纷落户该区。
在引进项目上,始终坚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原则。已有企业走内涵式发展之路,通过不断进行技术革新和改造,不断引进新工艺和新技术来提升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新上项目走高起点引进、高标准建设和高水平运营之路,限制高能耗、高污染、低投资强度的项目入区,鼓励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企业入区,支持兴办科技含量高的企业,适度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与现代农业。
经济发展与社会的和谐。尊重经济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生态规律是秦皇岛开发区始终坚持基本原则。该区工委书记田永生在谈到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时讲道:“统筹内部和外部、当前和长远、局部和整体、效率和公平、城市和农村、经济和社会、人与自然等协调发展,着力构建开发、开放良性互动的和谐园区,是我们全区的共识。”在实际工作中,秦皇岛开发区决策层认识到,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解决不了,稳定问题就解决不了,发展也就没有保障。为了让失地农民享受到开发、开放成果,促进开发区统筹和谐发展,解除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该区以政策和资金为杠杆,支持农村,反哺农民,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该区在严格按国家政策规定补偿的基础上,从2004年开始,每年拿出2000万元专项资金。为了让这笔资金发挥最佳作用,该区不撒“胡椒面”、不搞人人有份,而是“以奖代补”,每年拿出其中的500万元作为“稳定成本”,通过开展创建“五好家庭”、“五好村(社区)”活动,“奖励”到90%左右失地农民的手里,人均400多元。另一部分资金作为“就业成本”,对失地农民进行不同层次和内容的职业技术、技能教育培训,提高他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的意识和本领,为今后的生产、生活开辟一条新路子,具体措施是将失地农民按年龄划分为老、中、青、少等群体,实行不同的“以奖代补”。
“以奖代补”实行两年来,有效提高了农民就业积极性和就业率。秦皇岛开发区有近3万农民,失地农民占一半。目前已有3800多名失地农民接受了数百个工种的专门培训,在综合措施推动下,70%以上走上了工作岗位,同时全区由农民自行创办的企业已达到14家,400多户农民到区外从事种养殖业。目前绝大多数失地农民找到了比较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倡导公民基本道德,提高秦皇岛开发区人的文明程度,营造一个社会稳定,人人安居乐业的和谐环境。一是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发扬团结奋斗、甘于奉献、迎难而上、敢为人先的秦皇岛开发区的优良传统,不断增强秦皇岛开发区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二是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在全区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提高全区人民的公民道德素质和精神文明水准。三是维护劳动者权益,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建立矛盾调节机制,妥善处理不同利益群众的关系,认真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充分发挥人民团体、群众组织的作用,促进团结和睦,维护社会稳定,形成了安定有序、文明和谐的新城区。(王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