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欧盟提出长期减排目标 碳市场改革2018年底启动

2015年02月27日 10:28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参与互动()

  据多家外媒报道,欧盟委员会25日在一份政策草案中提议,到2050年达到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比2010年减少60%的长期目标。欧盟委员会请求成员国和欧洲议会批准这一计划。

  这一提议被看作欧洲围绕在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达成协议而制定的一份应对全球变暖的新框架。据欧洲媒体报道,去年10月24日,欧盟28个成员国就在《能源与气候协定》中明确到2030年前,就减排40%、可再生能源占比提升至27%等内容达成一致意见。此次的文件显然又在上述基础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新提案沿用了此前欧盟的长期目标数值,但对尚未提交2020年以后中期目标的国家来说或将形成压力。

  欧盟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成绩显著。根据欧洲环境署官方数据,2012年欧盟温室气体排放量继续下降1.3%,比1990年减少1082吨,降低19.2%,2020年实现减排20%的目标完全没有问题。如果按照该速度执行,到2030年将欧盟温室气体排放减少40%也并非可望不可及。此外,从统计数据看,1990年以来,欧盟的GDP上升45%,但温室气体排放量降低19%,这使得欧盟的排放强度(即每创造一欧元GDP所排放的温室气体)下降了50%,与此同时,欧盟人均碳排放量也从1990年的12吨下降到9吨。

  欧盟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下降主要归功于交通部门和工业部门的减排力度,以及可再生能源使用量的增加。欧盟下属的欧洲环境保护署本月17日发布报告说,使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有效推动了欧洲减少碳排放,同时可再生能源技术也有助于保障能源安全。2013年,欧盟各国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耗中的占比都有所增加。在欧盟范围内,当年可再生能源达到能源消耗总量约15%。其中,瑞典、拉脱维亚、芬兰和奥地利使用的可再生能源在总能源中比例超过了1/3,但马耳他、卢森堡、荷兰和英国等国仍低于5%。然而,再生能源所占比重仍然偏小。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仍占据欧盟能源消耗总量的约3/4,带来气候变化、空气污染等方面压力。

  欧盟称,主要经济体目前的温室气体排放占据全球的80%。尤其是欧盟、美国和中国应该在环境保护方面走在前列。根据欧盟文件,欧盟在全球排放中的比重为9%,另外,美国占12%,而中国占24%,这三大主要经济体就占了将近50%的全球份额。

  环境保护主义者对于欧盟提出的减排计划也表示欢迎。对于欧盟提出的五年进行一次检讨的计划,则被绿色非政府组织视为一种让步。该组织还认为,欧盟应该和非盟、拉美、最不发达国家等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国家建立联盟以达成最后协议。

  不过,目前在减排方面存在资金障碍。此前提议中的每年1000亿美元的气候援助基金只有100亿美元到位。这使得各方担心即便在巴黎会议上达成任何协议仍会受到这些因素影响。为了加强欧盟减排政策,对欧盟排放交易机制的改革将于2018年末登场。这一市场的建立旨在推动欧洲向清洁能源转换。不过每吨7欧元的碳价格对于鼓励能源企业离开有污染燃料转向清洁能源的作用仍然太弱。

  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欧盟制造业一蹶不振,使得二氧化碳排放量急剧下降,碳排放配额过剩严重。直到2014年,整个EU ETS中仍有约13亿碳排放许可过剩。根据新的建议,在委员会设定的时间表之前两年,市场将会去除大约16亿吨的碳排放过剩许可,并将其放入市场储备中。

  相关人士对英国《卫报》表示,希望这一改革进行得越早越好。现在所定的2018年底的时间表已经比此前有了很大进步,希望未来未分配的许可可以有所减少,不会导致市场的进一步混乱。

  分析人士表示,市场改革可消除环境智库Sandbag所预计的到2020年出现45亿吨碳信用额的恐怖局面。汤森路透分析师的一份报告预计,到2020年,改革可以将碳价格提升到每吨20欧元。

  不过环境保护主义者对这一改革的效果存在疑问,并且认为将改革时间推迟到2018年末2019年初会产生更多的碳排放过剩许可。

  尽管如此,欧盟对碳市场在国际减排努力中的作用仍寄予厚望。目前,碳交易机制已经在韩国、加利福尼亚、魁北克等地建立起来。中国也打算自明年设立一个地区性的碳排放市场。目前国际即期碳交易价格从每吨6美元至13美元不等。

【编辑:史建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