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环境信息还能公开什么?
郭沛源
在讨论企业环境信息公开时,国内目前的讨论更多集中在污染物信息公开方面。其实,公开企业污染源的排放量以及排放种类,只是低层次的环境信息公开。企业从完全不公开环境信息到公开环境信息,通常就只会公开企业的污染排放信息。新的《环境保护法》也对部分企业提出了强制要求,也就是国家重点控制的污染源一定要公开污染源的信息,包括类别、浓度、总量等。
然而,企业环境信息公开不仅限于污染物排放信息的公开,还应该同时报告其他方面的环境绩效,如环境管理、能耗管理等。这些数据都是企业环境治理水平的体现。
如果再上一层楼,企业可以将报告的边界范围扩大,而不只限于工厂范围。在工厂范围之外,如原材料生产过程中的能耗问题、产品产出后整个生命周期的排放和污染等,这些是对整个生产链条比较完整的报告。这些要求看上去有的企业可能觉得无法实现,事实上,现在有的跨国公司已经在探索全价值链的信息披露了。
有人会有疑问,企业公开的环境信息给谁看?从目前的状况来看,能用到企业环境信息报告的主体大多是政府,NGO(非政府组织)也希望企业能披露更多信息,以便推动企业进一步履行环境责任。
从全球企业环境信息公开演进的历史看,政府和NGO是企业环境信息的重要推手,也是重要使用者,但不是全部。社会上还有其他角色,尤其是市场化的角色可以更好地推动企业环境信息公开。
从欧美实践来看,企业提供环境信息是出于品牌需要,企业客户(品牌采购商)需要这类信息来确定是否购买产品。如果是上市公司,资本市场的股票分析师会根据这类信息来判断是否购买股票。
由此可见,高级阶段的企业环境信息用户是多元化的。因为用户的多元化,企业披露的环境信息可以被有效运用并对企业形成价值反馈。比如,NGO逼迫企业进行更多的环境信息公开,并据此对企业施加压力;企业透明度越高,面临的风险越低,此时的企业自然愿意披露更多环境信息。
实践证明,只有当企业环境信息有用户去用,而且这样的信息应用能够反馈到企业、对企业价值产生一定影响时,企业才会更积极主动地披露更多信息。目前,国内还没有形成这样有效的反馈机制,也就无法激发企业披露信息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