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张有生:推动能源供给变革势在必行

2014年08月28日 09:11 来源:经济日报 参与互动(0)

  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能源生产体系,成为能源生产第一大国,不过能源生产的总体水平仍相对落后。推动化石能源安全、高效、清洁生产和转化是我国能源生产革命核心内容,还要加快能源结构从高碳向低碳、无碳转变

  近日召开的全国“十三五”能源规划工作会议提出,要推进能源节约,大力优化能源结构,增强能源科技创新能力,推动能源消费革命、供给革命、技术革命和体制革命。外界认为,这是为了贯彻中央“积极推动能源供给革命,建立多元供应体系”的要求,将会为形成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带来重大政策支持。

  经过几十年艰苦努力,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能源生产体系,成为能源生产第一大国,能源资源开发和生产整体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不过,还要看到,我国能源生产的总体水平仍相对落后。

  一是能源资源开发效率低。我国人均拥有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7%、5.4%和7.5%,我国能源资源开发效率也总体偏低,如我国大型煤矿的资源回采率在50%左右,地方国有煤矿的回采率在30%左右,乡镇煤矿的资源回采率仅10%左右,在开采过程中造成巨大浪费。

  二是能源开发造成巨大生态环境破坏。据统计,我国煤矿每年新增采空区超过4万公顷,70%的大型矿区是土地塌陷严重区,这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加剧了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三是能源安全生产问题依然突出。尽管我国煤矿安全生产水平已明显提高,百万吨伤亡率下降到0.3左右,但与世界先进采煤国家相比,我国煤矿安全状况依然较差;我国电网抗击台风、冰冻雨雪和地震等自然灾害能力相对薄弱;石油天然气生产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石油炼化行业安全事故频发。

  四是能源生产体系协调性差。不同能源品种之间各行其是,能源系统整体效率低。各地各部门各企业基于自身的利益诉求,建设电源电网,导致我国电力发展缺乏科学性,存在无序、低效、经济性不高等问题。

  五是非化石能源发展制约因素多。受日本福岛核电事故的影响,我国核电建设明显放缓。水电是最重要的可再生能源,但受环保、移民问题制约,近两年新开工项目规模不足,影响国家既定的15%非化石能源目标的实现。风电增量达到较高水平,但增长速度放缓,弃风问题较为突出。太阳能发电快速增长,但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商业开发模式。生物质能利用规模稳步增长,但总体规模也有限,生物液体燃料利用技术还没有出现预期的重大技术和产业化突破。

  针对我国能源生产过程中的这些问题,推动能源供给革命已势在必行,应重点开展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建立化石能源安全高效清洁生产体系。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化石能源仍是我国能源供应的主体。推动化石能源安全、高效、清洁生产和转化,是我国能源生产革命核心内容。主要是:推动煤炭安全高效绿色开采,尽可能降低煤炭资源开采对水资源、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的影响;加强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努力使之成为常规资源的后备补充;推进化石能源高效清洁转化,大力发展绿色火电,因地制宜适度发展煤化工,开展碳捕捉与利用封存等技术应用示范项目;等等。

  第二,创新推动非化石能源大规模发展。我国非化石能源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要加大对非化石能源的开发力度,加快能源结构从高碳向低碳、无碳转变。主要是:努力扩大风电开发领域,加强海上风力发电和巨型风电机组的研发,加强对风电场智能化运行系统、风功率预测系统、风电场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研发;研究低成本、低污染、高效率的太阳能发电技术,尽早启动太阳能热发电示范,进一步扩大太阳能热发电利用领域;促进核电安全高效发展,尽早推广和商业应用成熟的第四代核电技术。

  第三,构建分布式与集中式有机融合能源生产体系。与集中式不同,发展分布式能源可以持续化开发与利用分散、间歇、能量密度小的可再生能源,大幅度提高能源自给率,让用户成为能源生产和供应商。主要是:加强对分布式电源、智能电器、智能控制器、系统优化等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加强能源生产技术集成和耦合,如风水互补、水光互补、风光互补等技术研究与开发,改进常规能源转换和利用技术,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加强适用于分布式发电的低成本储能材料、技术、工艺和设备等储能技术研究与开发;加强分布式智能配电网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研究形成分布式智能配电网络体系,实现微网智能化和商业化运营。

  第四,加快推进智能电网建设。智能电网是联系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的纽带,推进智能电网发展是推动能源革命的重要支撑。应进一步拓展智能电网范围和功能,全面推动智能电网、智能燃气网、智能热力网、智能交通、智能建筑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智能能源网,实现多能融合与互动。(张有生)

  (作者为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

【编辑:史建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