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沙埋吴起城”今朝万亩森林园
延津地处黄河故道,古代文明源远流长,在历史变迁中,延津大地遗留下众多的历史故事和文物古迹。火烧乌巢、吴起城、燕国城、廩延故城、神邱古镇等遗迹难觅,或成为历史传说;广唐寺白马塔、大觉寺万寿塔、古酸枣树已成为延津古代文明的标志;沙门古渡口城址,是河南省黄河故道内第三次极为重要的考古发现。
黄河流经延津近2200年,600年前黄河南移后,延津大地遗留下大面积黄河故道,河患虽除,后患无穷,沙丘延绵,岗洼相间,盐碱遍地,风起沙扬,四境凋敝,人们避灾逃难,深受风沙之苦。解放后,为治理风沙灾害,延津县历经艰辛,平岗造田,兴修水利,引黄灌溉,植树造林,改良土壤。昔日“无风亦起尘”的不毛之地,如今是良田遍野,林木葱葱,其中,万亩槐林森林公园无疑成为了延津的“城市绿肺。”
沙埋吴起城
延津县榆林乡沙门村东北有一处突起的沙丘,当地人俗称为“吴起城”。经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近期的考古发掘,发现这里是一座因黄河泛滥而被封存的黄河古渡口城址,金元时期还是卫州州治所在。这里曾经商品交易繁荣、居民众多。发现的道路、车辙、农田、冶炼遗物、瓷器等填补了多项宋金时期的考古空白,这是我国考古史上首次对黄河古渡口城址进行的科学发掘。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此次发掘的沙门城址地处黄河故道,位于延津县西北榆林乡沙门村东北2公里处,东南距延津县城约18公里,西距新乡市区约20公里,南距现在的黄河约35公里。
历史上延津县长期位于黄河南岸,属开封府。宋金时期,沙门城址是由开封北上卫辉府的水陆交通要道,北宋时称为宜村,为黄河南岸一处重要的渡口。金章宗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八月,黄河向南改道,宜村改处黄河北岸。
据《金史·地理志》等文献记载:卫州在公元1214年7月开始在宜村建城,第二年5月将治所迁到了宜村新城。公元1231年又开始用石头砌筑城墙,附近的胙城县治为避风沙亦迁于此。现在的延津县境内还有一个地方叫胙城镇。蒙古蒙哥汗元年(公元1251年)卫州治所由宜村迁回汲县(今卫辉市)。到了明代,黄河再次改道,延津县北再也没有黄河,从此延津由黄河之南变为黄河之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