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上周四国际金价创下1983年2月18日以来的22年新高以后,本周一黄金价格继续保持升势,直逼23年新高。面对金价近期的屡屡升温,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跃跃欲试,准备加入新一轮的“淘金大潮”。事实上,自2001年4月以来,黄金价格便开始步入了平稳上升期,当时的黄金价格只有每盎司225.95美元。短短4年半的时间,是什么促使金价大幅走高并于近期突破22年高点呢?资本市场上的“淘金热”是否会成就一代人的财富梦想?
首先来看一下金价走高的因素。首要因素毫无疑问当属通胀风险的上升。受能源价格高企影响,在截止到今年10月份的一年中,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上扬了4.3%。虽然9月份的数字稍有下行,但仍创下1991年最大CPI读数之一。通胀上扬侵蚀了纸币购买力,导致纸币贬值,从而抬高了数个世纪以来始终被认为是最稳定通货的黄金价格。
第二个因素仍然与通胀有关,那就是较低的短期利率。美联储自2004年中期以来已将联邦基金利率由1%升到4%。但即便如此,当前利率仍不敌通胀水平,也就是说去除通胀因素后,实际的联邦基金利率尚为负值。据美国全球投资者公司首席执行官兼投资长荷默斯称,在一国实际利率为负值时,相应的黄金价格往往呈走高趋势。利率低于通胀率的结果有两个,一个是加速经济增长,另一个自然就是加大通胀,进而推高金价。
再次,来自亚洲和中东地区的需求不断上升。随着新兴市场国家的发展壮大,它们对黄金这种传统投资工具的需求也不断加大。与此同时,以俄罗斯为代表的某些央行也可能正在大力增加黄金储备。11月16日,一则转自俄罗斯《消息报》的报道称,俄中央银行计划将黄金储备量从目前的400吨增加到800吨。由于国际石油价格持续走高,以石油为主要出口产品的俄罗斯的黄金外汇储备迅速增长。其后,亦有消息称,阿根廷和南非上月也已决定增加黄金储备。
这样,随着需求的不断上升,供应面愈发后劲不足。据称,在美国要开立一个小型黄金熔炼厂需要10年左右时间和30亿美元的资金。与此同时,随着全球保护环境意识的不断加强,开采新金矿的门槛越来越高,壁垒也在日益增多。这些都是造成黄金供给问题难以解决的主要因素。面对需求上扬与供应瓶颈的同时存在,投资专家看好绝大多数金属的投资前景。以铜为例,铜价自2001年以来已经翻了一番,目前每磅铜的价格在2美元左右。与此同时,锌、铅等金属价格目前也处于5年高点。专家预测,这种商品牛市将持续数10年,或者至少要持续到供应能够超过需求的时候。
不过,在人们投身于“淘金热”之前,还要静下来思考一下各自的投资动机。如果投资者是出于投机考虑,显然这并不明智。金价通常是波动无常的,选择在22年高点的时刻进场显然不是好主意。荷默斯认为,从短期看,如果金价走高,投资者可能会每盎司赚20美元;但一旦金价走跌,投资者则有可能会亏40到60美元。
投资者持有黄金的另一种动机可能是规避全球经济走下坡路的风险。事实和经验证明,在卢布、美元等世界主要货币纷纷贬值的时候,人们惟一愿意且毫不犹豫接受的就是黄金。黄金可以给人们一种安全感,因此,投资专家认为以此种心态买入黄金无可厚非。
至于买入黄金作长线投资,投资专家认为也存在一定风险。从长期来看,投资者的主要目标应该是战胜通胀。但是效率前沿网站威廉•伯恩斯坦指出,由于黄金走势往往与通胀走势并行不二,因此从长期来看,经通胀因素调节后,黄金的投资回报往往是零。比如在莎士比亚时代,一盎司黄金可以买一套体面的男装。在今天,黄金的购买力并没有大的变化。这说明,随时间推移,黄金不会因通胀贬值,但也不会因通胀因素而升值。
而黄金作为一种金属本身也给整个投资过程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投资者在购买或卖出金条或者金币时,必须要支付买卖过程的成本。而一旦买入黄金,投资者还要考虑在哪里安全储存。买保险箱可能是最简单、最原始但也是最好的储存办法。相比之下,有些人可能会考虑买入直接投资金条买卖的黄金交易基金。但是如果投资者担心国家财政可能会彻底垮台,那么无论是交易基金还是银行就都不能让投资者心安了。在这种情况下,把金条放在投资者伸手可及的保险箱里以备不时之需就是最安全的选择了。
不过伯恩斯坦认为,小额金矿股票对投资者来说可能是优化投资组合的一个有用选择。黄金股票与整个股市的关系很少呈现亦步亦趋的态势,这就意味着投资者投资组合的波动会较为缓和。比如说,投资10%的黄金基金和90%的大公司成长型基金给投资者带来的波动要小于单纯购买100%的大公司成长型基金。这是因为,在成长型基金走跌的时候,黄金基金有时会仍然呈走高态势。其缺点就是,投资者必须定期调整投资组合的平衡。在黄金基金下跌时注入资金,在其升高时收回资金。这是一件很费脑筋的事,据伯恩斯坦称,在所有投资者中,可能只有百分之一的人能进行这样的操作。
总体说来,如果投资者认准金价将因全球经济走下坡路而上扬,那么这些投资者面临的将是一场难测胜负的赌局,赚赔几率只能看运气了。不过,如果投资者更多地是希望投资一部分黄金来平衡和调整自己的投资组合,这倒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来源:中国《金融时报》,作者:陶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