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1月6日电 广州日报报道: 5日上午,第三届中国性文化节暨第七届全国计生、性与生殖健康用品展销订货会在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20号展馆开幕。据介绍,截至昨天下午6时,已有近5万人进场观展。由于提前发放的免费参观票供不应求,竟有“黄牛”趁机炒票。
展馆人满为患似“春运”
距离开展时间九时尚有十多分钟,不少观众已在展馆大院门前等候入场。九时刚过,人群便把大门围得水泄不通。去年,性文化节3天之内涌入11万人,今年主办方把展厅面积扩展到原来的1.5倍,并在开幕前通过广州人口计生网络发放了10万张免费门票,采取凭票入场的方式限制观展人流,但现场依旧人满为患,那情景像极了“春运”。10时左右,大批拿不到票的市民堵在门口,数名保安站成一排,用身体挡住涌动的人流。“黄牛党”趁机在门外把原本免费的门票哄抬到20元一张。组委会预计今后两天观展人数可能达到15万,因此已紧急加印门票,并将从今天起在展馆大院的总服务台免费向市民发放。
古代性文化展最受热捧
展馆二层同时举办了3个展览:古代性文化展、人体标本展、“防艾”图片展。其中,古代性文化展是最受关注的部分。广东韶关的中华性文化博物馆展出了各个历史年代的性文物和民俗用品多达600余件。展览分为古代性崇拜、婚姻制度的演变、古代性教育和性用具、古代性压迫、性剥削和性禁锢四个部分。其中,古代性教育和性用具最受市民热捧。一套秘戏瓷雕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这套瓷雕刻画了古代男女交合时的各种姿势和造型,有些姿势还很具有开创性。现场讲解员介绍,为了增添情趣,古人还会给不同的交合姿势起名,“老汉推车”便是其一。
74岁老伯带孙子来“扫盲”
记者发现,观众以男性居多,也有少数夫妻结伴而来,很多人有备而来,拿着相机、手机将展品一一拍照。在其中一块展板前,一位戴着眼镜的老人家把说明文字一段一段地全念出来,他的身边站着一个年轻小伙子。一问才知,这位74高龄的康老伯是专程带着孙子从深圳赶来观展的。“我的孙子22岁,还没谈过恋爱,是个性盲,今天特意带他来扫扫盲!”康老伯笑着说,一旁的小伙子却羞红了脸。
现场有工作人员在出售以古代性教育、性养生有关的图书、音像制品等,许多观众掏出百元大钞一买就是一整套。
人体标本展品太逼真惹不安
本届性文化节不限制未成年人进场。记者在现场也看见有个别家长带孩子来参观。不过,当他们参观人体标本展时,就不免有惊呼之感。这个展览是今年新增的展览,经过特殊工艺染成的心脏、手臂以及两性生殖器官铸型制作非常精美。展品中连体婴、无脑婴等怪胎标本也引起了部分观众不适。据悉,组委会引入人体标本的理由是“让人们更加了解自身构造”。
今年性文化节还首度将同性恋者“防艾”知识纳入展览。男同性恋者自发组成的“智行广州同志志愿小组”主动制作了8块展板,经过专家遴选,最后有两块入选,摆在了入口处。不过,记者发现,和其他展板相比,同性恋“防艾”展板稍显“门庭冷落”。
男女观众争睹内衣秀表演
上届大受欢迎的情趣内衣秀今年依旧是观众眼球的聚焦点。表演尚未开始,T型台已被里三层外三层地围得水泄不通,男性观众占了绝大多数,但其中也有不少女性看得目不转睛。伴随着轻盈欢快的音乐,高挑白皙的女模特们踩着节奏走上T型台,身上的情趣内衣恰到好处地将隐秘处遮盖,火辣性感。很多无法“突围”的人只好站在凳子上饱餐秀色,还有很多人举起相机或手机来了个“盲拍”。
南京石家庄香港将仿穗模式过"性文化"节
在昨天举行的性文化节“专家论坛”上,与会的性学家热论青少年性教育、同性恋现象、“婚外性”等近期社会热点话题。中国性学会理事长徐天民教授、香港性教育促进会黎定基会长还在论坛上透露,连续3届在广州举行的性文化节在社会上传播了科学、健康、文明的性观念,在全国已创下极佳口碑,南京、石家庄以及香港也将仿照“广州模式”,于近期举办性文化节活动。
农村家长主动谈性的不足10%
青少年性教育问题已经连续3年成为性文化节上关注度最高的问题。昨天,记者的提问再度引发专家热论。“现在中学普遍缺乏受过专业训练、能系统地讲授性教育的老师!”广州市人口计生局助理巡视员段建华一语道破学校性教育的困境。
广东省性学会会长、省人口计生委副主任张枫则表示,根据他在省内部分地区的调查,城镇家长能够主动对子女进行性教育的比例低于30%,这一数字在农村地区更是不足10%。更令人担忧的是,“农村老师愿意对学生进行性教育的没有几个,因为害怕自己成为‘咸湿老师’丢了饭碗。”
异性恋者莫歧视同性恋者
本报曾经报道过广州男同性恋志愿者为预防艾滋病在公园进行“同伴教育”(见本报2005年6月22日A15版),针对同性恋问题,徐天民教授表示,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同性恋这一古老的现象均渐渐“从水下浮出水面”。过去,主流社会一直把同性恋现象“妖魔化”,不理解性取向的差异是人类固有的自然现象,长期对他们采取歧视、排斥和不接纳的态度。直到20世纪,德国一位性学者公开呼吁“同性恋不是罪人”,但他仍旧认为这是一种疾病。直到二战以后,国际上才逐渐对同性恋“非罪非病”观取得共识。在2002年,我国最新公布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也不再将同性恋视为病态。徐天民强调,同性恋在客观上有悖于种族繁衍,不值得提倡。
“婚外性”仅靠性教育难以解决
近年来,“婚外性”、“包二奶”问题已经成为我国两性关系中的焦点话题,被认为严重危害了我国婚姻状况的稳定。不久前,中国性学会性医学分会公布一项网络性调查结果,显示受访的男性已婚者中有过婚外性关系的占47.4%,但属于经常保持的“长期情人”或“二奶”仅占13.5%,这个数字分别比女性高5和6个百分点。
“如何解决居高不下的男性‘婚外性’现象?”这个问题引起几位专家的精彩辩论。“男性‘婚外性’导致婚姻家庭高稳定、低质量,而这会导致女性对婚姻绝望,由此将引发很大的社会问题。”广东省性学会副会长邱鸿钟教授透露,近年来对女性的调查发现,很多人的家庭类似“高稳定、低质量”的情况相当严重,他认为解决“婚外性”主要寄希望于道德约束和性教育。
亚洲性学会首任会长、香港大学吴敏伦教授则不认同“靠性教育拯救婚姻”的观点,他表示,香港、台湾地区以及欧美的同类调查得出的结果和国内调查非常相近,这是人类社会一个普遍性的问题。他认为,“婚外性”也不能单单归咎于男性,有时也和夫妻关系失谐、选择伴侣并非所爱等有关,更牵扯社会、文化等复杂因素。
“我们提倡‘负责任的性生活’,促进婚内的美满性生活,而不能单靠强制命令男士‘不能出轨’。因此,向社会宣传科学的性观念包括性道德非常重要。”中国性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医学部胡佩诚教授认为,可以借鉴国外性治疗、婚姻咨询的做法。
深受访高中男生2%有同性恋倾向
深圳市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主任陶林教授在性文化节上公布了自己对深圳的中学生做过一项调查,结果表明,有2%的高中男生意识到自己有同性恋倾向。这些男生出现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的几率,比异性恋男生高得多。
另外,陶林教授还说,原本男性把女性的阴部看成是美好的事物,充满了幻想。然而,自然生产过程中新生儿从女性阴部出生的场景会让新爸爸惊恐万分,妻子的歇斯底里,都会破坏男人们对于性的美好幻想,造成对性生活的恐惧,可能埋下夫妻性生活失谐的“隐患”。
市计生局今天有主题文艺演出
又讯今天下午3时30分,广州市人口计生局将在天河宏城广场举行以“性健康、性和谐”为主题的文艺演出,并向大龄未婚流动人口赠送21套“性福”产品和安全套,欢迎市民参与。(任珊珊、刘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