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首 页 |新 闻|国 际|财 经|体 育|娱 乐|港 澳|台 湾|华 人|科 教|图 片|图片库|时 尚
汽 车 |房 产|视 频|商 城|供 稿| 产经资讯 |出 版|广告服务|演出信息|心路网
■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关键词1: 关键词2: 标题: 更多搜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手机短信犯罪有五特征 警方提醒民众“五不要”

2005年11月01日 11:24

  中新网11月1日电 在中国公安部、信息产业部、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今天上午联合举行的“依法开展治理手机违法短信息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公安部办公厅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武和平指出,手机短信违法犯罪活动有五方面特征。

  第一,发送手机违法短信的作案人以团伙居多,团伙内部分工严密,各负其职,有的购买手机、购买手机号,有的开设银行账号,有的群发手机短信,有的专门负责发短信,有的专门从ATM机提款,得手后立即隐藏,具有很强的隐蔽性,“不见人,只听声音”。

  第二,发送手机违法短信的数量巨大。越来越多的作案对象使用短信群发器和群发软件等专用工具,能够在短时间内向大量的用户号段发送违法信息。具有侵害的快捷广泛性,一次发出成千成万个信息,总有上当的,所以,带有快捷性、破坏性,危害很大。

  第三,发送手机违法短信息的活动多使用异地手机号码,而且发送短信、开设银行账户、取款,这几个环节通常不在一地实施,而在多地实施,区域分布相当广泛。具有跨区域的流动性。

  第四,一些异地手机与本地的一号通号码捆绑起来,容易令人误以为是室内的固定电话,因为接收者看是本地的电话,放松了警惕,外地的有距离感,本地的有信任感,从而为违法犯罪人员提供了可乘之机,具有不易识别性。

  第五,手机违法短信息的内容越来越具有诱惑力,使人抗拒不了的诱惑,更有甚者有冒充银行和公安机关,冒充金融部门,利用群众对银行和公安机关的信任进行诈骗,即具有很强的欺骗性。

  武和平对媒体表示,新的犯罪类型需要广泛动员群众,让群众识别。针对上述五个特征,相关部门对民众提出“五不要”:第一,不要轻信虚假信息,要用头脑来甄别。第二,不要因贪小利而受违法短信的诱惑。第三,不要拨打短信中的陌生电话,以防受骗。第四,不要泄漏个人信息,特别是银行卡信息。第五,不要将资金转入陌生的账户。(据中国网文字直播整理)

 
编辑:余瑞冬】
 


  打印稿件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广告服务-【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1024*768分辨率
[京ICP备050043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