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重庆八月二十五日电 题:忆中国的“敦克尔克大撤退”
作者邹辉郭晋嘉
一条长江、一座山城,在一九三八年,世界反法西斯东方战场上演了一场中国的“敦克尔克”大撤退。
一九三七年芦沟桥事变后,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凭借优势的武器装备迅速攻陷了中国大片土地。十一月,南京沦陷,国民政府宣布迁都重庆,并确定四川为战时大后方。当时入川,惟一的通道只有长江。
蜀道虽难,山河有情。一条河流,在硝烟弥漫的年代,改变了一个民族的命运。
一九三八年春开始,大批人流、物流随着国民政府西撤涌向四川,来到峡口之城——宜昌等待换乘小船入川。
据当时报载,只有十点五万人口的宜昌城已被滚滚而来的难民和源源不断运来的战时物资撑得爆满,各种滞留人员最多时达三万之众。
当时能走峡江的只有民生轮船公司(由爱国实业家、中国航运界的先驱卢作孚先生创办)的二十二艘轮船和两艘外轮。而民生公司单艘船最大运载量只有六百吨。依当年运力计算,将所有人员、物资全部运至重庆需要整整一年的时间。但自十月中旬起,还有四十天左右长江上游即将开始漫长的枯水期,大型设备无法入川。
当此危难之际,民生公司毅然挑起了运输重任。四十天左右的中水位,三万以上的待运人员,九万多吨待运器材,全中国的兵工业、航空工业、重工业、轻工业的命运,全攥在民生手里。
重担千钧,哪副肩膀可以承担?
卢作孚先生的儿子卢国纪在回忆父亲时说,父亲亲自赶到运输一线,集中民生公司的船岸人员,制定出三段航行的运输计划:宜昌至三斗坪(今三峡大坝处)为第一段,三斗坪至万县(重庆市万州区)为第二段,万县至重庆为第三段。每艘船以吃水深度、马力大小为基本依据,用一部分船只先运货物至三斗坪,当即返回,再由公司调船运至万县或直运重庆;对重要物资和大型货物则由宜昌直接运至重庆,并在重庆满载出川抗日的士兵顺江而下。
同时,民生公司还临时增加雇工三千多人,征用民间木船八百五十余只,运载轻型物资。
千帆竞发。十月二十四日,江窄水急的峡江上二十多艘轮船,八百五十多只木船,开始不停地往来穿梭,运送人员和军用物资。
除了匆忙,还有血泪。该年十一月起,敌机不间断地对川江轰炸。民生船队每天都有损失的消息传来,舍生取义的悲壮故事几乎天天都在发生,一百一十六名民生人血洒长江、六十一人受伤致残,十六艘主力轮船永沉江底。
当时在重庆南岸玄坛庙趸船上当理货员、现九十一岁的原民生老人李铁仙至今感叹:“这不是一川江水,是流不尽的英雄血啊!”
十二月,长江开始了漫长的枯水期,喧嚣的宜昌城突然宁静下来,堆积如山的设备物资和拥挤喧闹的人群已全部撤运一空。战时中国的工业命脉亦由此延续。
据战后统计,整个抗战期间,民生公司运送伤兵、难民等各类人员总计一百五十余万,货物一百余万吨,包括近十万吨军事器材和枪炮物资,此外,三十万川军出夔门抗战,几乎全是由民生公司承运的。
著名民主人士晏阳初表示,宜昌大撤退依靠的是卢作孚先生和民生公司,“这是中国实业史上的敦刻尔克,在中外战争史上,这样的撤退只此一例。”
无怪乎,梁漱溟评价说:“作孚先生胸怀高旷,公而忘私,为而不有,庶几乎可比古之贤哲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