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首 页|新闻中心|国 际|财 经|体 育|娱 乐|港 澳|台 湾|华 人|留 学 生|科 教|时 尚|汽 车
房 产|图 片|图片库|图片网|华文教育|视 频|商城|供稿|产经资讯|出 版|广告服务|演出信息
■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关键词1: 关键词2: 标题: 更多搜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抗战胜利60年:阵亡将士是善人 善人必须葬善地

2005年08月21日 11:20

  中新社苏州八月二十日电 题:阵亡将士是善人善人必须葬善地

         作者樊宁程建中

  位于苏州藏书镇善人桥之北的善人桥马岗山,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小山丘,该处的“英雄冢”长眠着“一二八”淞沪抗战阵亡的国民党十九路军七十八位将士,在一九三七年“八一三”淞沪会战中,为国捐躯的千余名国民党将士也迁葬于此。

  “英雄冢”与李根源的名字紧紧相连,李早年追随孙中山投身革命,任云南讲武堂监督时,破例录取朱德。辛亥革命时,他在昆明和蔡锷等人举兵起义,领导云南光复。黎元洪当总统时,他先后任陕西省长、国务总理等职,后退出北洋政府,定居苏州。

  一九三二年一月二十八日晚,日军提出中国驻军必须撤出上海闸北的要求,并向上海发动进攻。当时驻守上海的国民党十九路军激于民族义愤,奋起抗敌,坚守上海月余,击溃日寇,毙敌万名,迫使日本侵略者三易统帅,但终因蒋介石不发援兵,日军又在太仓浏河潜渡登陆,两面夹击,十九路军孤军血战,腹背受敌,被迫退守苏州昆山,最后,以蒋介石政府与日本签订的《淞沪停战协定》而告结束。

  李根源及苏州爱国绅士组织红十字会赴淞沪战地,抢救伤员到苏州治疗,将在苏州不幸殉难的七十八位抗日将士安葬于善人桥马岗山。当时,苏州城内城外空地、荒地甚多,之所以将这些抗日阵亡将士安葬于离城二十多公里外的马岗山,是因为百姓认为这批阵亡将士是善人,善人必须葬善地。出于敬仰之诚,要选个能以地喻人的地方,李根源等爱国人士为了满足百姓的愿望,捐款在善人桥买下坟地。

  当年的“英雄冢”东西两端各立石碑一块,刻古隶“英雄冢”雄浑,为李根源所题,并于碑上题“气作山河”四个径尺大字。碑之阴镌刻奉化俞济时篆书和国民党陆军第十八师师长王敬久楷书题记各一段,以表彰死难将士为保卫祖国山河,为国献身精神。

  一九三七年,日军又在上海发动“八一三”侵略战争,中国官兵同仇敌忾,与敌人拚搏,淞沪抗战成为中国抗日战争史上损失最惨重的一次战役。马岗山墓园已无隙地,李根源遂在藏书镇石码头砚山另辟墓园,亲笔题写“无名英雄纪念碑”,并继“一二八”淞沪战役后,与苏州人民再次执绋送葬,含泪祭吊英灵。李根源赋诗一首,以志悲痛:“霜冷灵岩路,披麻送国殇。万人争负土,烈骨满山香。”

  一九四三年六月,著名画家徐悲鸿访李根源于重庆寓所,读到该诗,深受感动,绘《国殇图》画卷,描绘了李根源在全民抗战爆发后,再次为抗战阵亡将士披麻送葬的情景。

  马岗山本是无人问津的荒山,自从辟为抗日阵亡将士墓地后,就变成了一块“是非之地”。汪伪汉奸政府为了讨好它的主子日本侵略者,严禁国人前往扫墓,派出汉奸暗中监视墓地,随时准备逮捕前往扫墓的爱国人士。

  一九八八年,“英雄冢”被列为藏书镇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二00四年一月,苏州市吴中区人民政府在此立“无名英雄纪念碑”。(完)

 
编辑:邱观史】
 
专题网站: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打印稿件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广告服务-【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1024*768分辨率
[京ICP备050043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