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上海八月十三日电 题:上海童子军沐浴抗日烽火
中新社记者 许晓青
淞沪抗战时期的旧址——上海四行仓库内至今仍保留着数十张老照片,其中不少记录下了一批特殊少年的身影。照片上身着制服、头戴圆顶宽沿帽、颈上系着领巾的瘦小孩子们或救护伤员、或背送物资、有的还驾驶卡车救援前线……这就是抗战史上著名的上海童子军。
“杨惠敏送旗”轰动一时
上海童子军支援淞沪抗战最出名的事迹莫过于“杨惠敏送旗”。一九三七年秋,在上海“四行孤军、八百壮士”的抗日英雄事迹激励了众多上海民众奋勇支援前线,由十二至十八岁的中学生组成的“上海童子军战地服务团”成为最积极的社会力量之一。
当时,平凡的中学女童军杨惠敏冒生命危险,在白天把一面国旗送到了坚守四行仓库的谢晋元团抗日将士的手中。后经媒体报道,轰动海内外,极大地鼓舞了当时中国军民的士气。此后,身着黄色童子军制服,佩戴圆顶宽沿帽或“小艇”帽的童军成为战地新闻的焦点之一。
童军与成人一样“战斗”
已故童军洪志信曾奋战在“八·一三”抗日救亡的第一线。他撰文表示:童子军虽然都是青少年,可是和成年人一样“战斗”,最忙的时候,饭也顾不上吃,水也顾不上喝,再脏再累也不怕,没有一个人退缩。洪志信当时是私立国光中学学生,战争一打响,就与同学一道参加了上海市童子军战时服务团。
一些老照片显示,童子军主要负责抢救伤员、抬担架、送茶水、为伤员包扎伤口、送饭喂饭;有时还护送同胞,维持秩序,疏导伤员和同胞有序转移或撤离。据一些老童军回忆,当时也有小部分会驾驶机车的孩子被安排运送物资、传递情报等,洪志信就是当年送情报的童军之一。
童军抗日传统一脉相承
据介绍,其实早在一九三二年“一·二八”淞沪抗战时期,“上海童子军战地服务团”就相当活跃。现在仍健在的老童军古绩民告知记者:上海的童军中具有一脉相承的抗战传统。
已九十高龄的古绩民珍藏着一张战地老照片,记录了当年宋庆龄、杨杏佛等亲自前往“一·二八”抗战的伤兵医务总站——上海交通大学大礼堂慰问童军的情形。
据古绩民介绍,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录取的童军都是品学兼优的学生,年纪尚幼的则参加“幼童军”。他说,成为童军之后业余时间集中学习天象地理、抢救伤员的基本知识,还学会了旗语、电码、海上救援等技能,并远赴各地进行野战生存训练,这都为后来童子军参与抗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