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有一个令众多旅游者特别是炎黄子孙向往的胜地--炎陵县炎帝陵和桃源洞。
炎陵县是一个不到20万人口的小县。它东邻井冈山,西接南岳衡山,北连长沙株洲,距株洲市200多公里。炎帝陵座落在县城西南15公里处的水江畔一个叫塘田乡鹿原坡的地方。鹿原坡又叫白鹿原,相传古时常有白鹿出没,故名。鹿原坡南北长1.8公里,东西宽0.85公里,丘陵起伏,山环水绕,森林覆盖率95%以上。春季乔木葱郁,灌木丛生,野藤缠绕,苔藓低伏。秋季则枫叶如血,与苍松翠竹红绿相映,形成森林群落特有的风貌,历代人们视此为风水宝地。
民间传说,远古时期,华夏始祖炎帝神农氏到南方巡视,为民治病,误尝断肠草身亡。炎帝逝世后,治丧者决定将其安葬到此地以南100余里的河边,即今资兴市资水河边温泉附近,因为那里是羿射九日落下一个太阳的地方,地下冒出来的水都是热的,而炎帝属火,应葬于此。于是便用木排载着炎帝的灵柩,由36个力士拉绗,逆江而上,不料木排到白鹿原时,突然山崩石裂,波浪滔天,木排倾覆,炎帝灵柩镡时沉入岸边石缝,后人便在此立碑代墓。
有关炎帝神农中有这样的记载:"炎帝神农氏晚年,为民治病,采药到过湖南,味毒草而殁,葬于长沙"。宋罗泌《路史》也说:"宿葬于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炎陵、茶陵古属长沙郡)。公元967年)建庙奉祀。宋代以后炎帝陵曾多次毁于战乱和火灾,在明、清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160多年间,历经了10余次大的修茸,规模不断扩大,现炎帝陵是1988年6月由湖南省人民政府和株洲市人民政府拨专款修复的,建筑仍按皇宫式样,但规模比清道光十七(公元1837年)重修的有所改进和扩充。
重修后的陵殿共分五进:第一进为午门,门内有丹墀,左右两廓为碑房,树历代告佘文碑;第二进为行礼亭;第三进为正殿,重檐歇山顶;第四进为墓碑亭,竖有石刻墓碑;"炎帝神农氏之墓";第五进为炎帝陵之寝。环绕炎帝陵殿,筑有丈余高的红色围墙,四周朽建规模宏大的奉圣寺、胡真官祠、天使公馆、崇德坊、宰牲亭、时佘公馆、咏丰台、飞香亭等古建筑群。
附近还有鹿原洞、霞桥、天池(又名洗药池)、龙脑石等名胜,在天古木和环绕山水的陪衬下,整个陵殿显得气势宏伟,庄严肃穆,古朴凝重。游人至此,无不肃然起敬。关于对炎帝陵的奉祀,据有关史料记载,自唐代就开始了,宋代建陵庙以后,官民朝等待,更是络绎不绝。明清两代,每逢国家大事,如即位、立储、灾荒、战争等,都要派遣特使到炎帝陵告佘,举行大典。州府县官每年春秋也要举行祭祀,宰牺攀香,行礼如仪。十分隆重。平时逢年过节,前往等待谒进香的人更是不计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