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可可托海六月三十日电 题:走近可可托海
作者董永彪
新疆可可托海的神秘在于它的不可接近。仅有一个规模不大的小镇,与它的矿藏同名——可可托海。
在当地的哈萨克语里,可可托海是个美丽的名字,意思是“绿色丛林”。可这片“丛林”因为它的非同一般,连同神秘,被写进了历史。
一九五一年一月,可可托海由前苏联交由中国政府自主管理,一九六七年以前,可可托海“没有”名字,叫“一一一矿场”,一九九九年,可可托海三号脉停止开采。今天,记者得以走近“瞻仰”。
可可托海冷。海拔仅为一千二百米,年均气温却只有零下二点零八摄氏度。实测寒极温度达到零下五十一点五摄氏度。
可可托海富。三号脉号称“天然地质博物馆”,拥有地球上已知一百四十多种矿物中的八十六种,稀有金属占到矿山储量的九成以上。
可可托海的神秘更在于富集铍、锂、铌、钽、钛、锆等金属,从而成为一座天然的稀有金属元素储备库。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对前苏联的那笔天文数字般的债务,三号脉产出的矿石偿还了至少四分之一。
不为人知的还有更多。而现在,可可托海就在眼前。
三号脉是沉静的。直径达三四百米巨型圆坑,状如古罗马斗兽场,寂静地躺在那里。
这里已然看不到当年高出地表数百米的高耸山体,五十多年的开采,留下的这座深达一百八十米的斗兽场式的盆地,由于地下水的渗出,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一座高山湖泊。湖水向阳的一面闪烁着蓝绿色的水纹,背阳的一面,则只剩下墨绿乌黑的深沉。
盛夏六月的天气,站在坑边还是寒意阵阵,坑里的水连同这坑一道,散发出阴冷的气息,坑壁上内旋着的类似于盘山道的路径,是当年露天开采时留下的通道,此时还隐约可见冰雪的痕迹。
整个矿坑,或者说整个湖泊,看不出一丝生命的迹象,厚重得有些压抑。
废弃的矿渣形成了长达数千米,高十多米的人工“平顶山”。停产后的三号脉,有关方面采取了封闭式维护,由于自然条件限制,生态植被恢复非常缓慢,方圆数公里内仅隐约可见绿色。
可可托海不会被历史遗忘。今天的可可托海同样向世人展示着自己独有的魅力。
可可托海已经向中国政府申报“国家地质遗产”,获准后将开发成国家地质公园对外开放。
新近改组成立的可可托海稀有金属公司在勘探开发其他矿脉的同时,已经开始在原三号脉废渣堆里“寻宝”。
矿渣主体是大量包括绿柱石、海蓝宝石、云母在内的优质工业用石英石资源。通过开发和转化,生产出的碳化硅、微晶玻璃等产品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准。
除硅化产品外,在当地投资五千万元人民币新建成一座稀有金属冶炼企业,年内建成投产后,目标同样盯准了当年粗提所剩的“矿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