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六月七日电 北京十一万考生体验温情高考
中新社记者沈嘉 吴庆才
最细人情味
贯看古今学子负笈应考身影的北京今日送十一点五万名青年走进高考考场。考场内外诸多细微之处的变化颇现人性关怀。
考场外,工地主动销声,汽车绕道远行,警察开道护送迟来考生,急救车撤离考场……这一切只为给十载寒窗苦读的学子创造一个放心、安心、静心的环境。
考场内,窗明几亮,气氛融洽。一些考区特别提出人性化的监考事项。例如,女监考员被禁止穿吊带背心以防学生走神,高跟鞋被要求换成平底鞋以防声响过大,许多考场还特意避开临街教室,以避干扰。处理偶发事件时,监考员被要求不能贸然判考生违纪等。一些都市媒体还联合发起“爱心送考”活动。组织爱心人士为考生定车、定点免费服务。考试两天,考生途遇到“爱心送考”车辆,均可乘便搭车。
最喜平常心
有媒体把高考称为孩子的成人节,这一天,他们面对着最严肃的人生大考。他们的生存权、发展权、迁徙权、平等权……皆包含在了高考二字之中。
正因为如此,高考一度被视为万人争挤的“独木桥”,在长达二十余年的时间里,使整个社会每逢高考便陷入集体性狂燥之中。而今天,越来越宽容与多元的社会,使得高考之外的天空格外广阔。
“高考于我而言是条阳光道,而非独木桥。”今天中午,第一个走出玉渊潭考场的赵静一脸轻松,“这只不过是千万场考试中的一场而已,没什么好紧张的。”她说。
北京三十五中的小冷昨晚甚至十分纳闷地给同学打电话:“为什么我一点也不紧张?”这位十八岁的女孩说,现在高考的路越走越宽,北京高校录取率高达百分之七十以上。况且即便考不上大学,今后也很多发展机会,只要天天向上,没有什么能阻止你前进的脚步。
最浓父母情
离今早九时开考还有半小时,北京四中门前已聚集约二百位引颈而望的家长。父亲们大多寡言独立、有人猛啜着烟;母亲们很容易熟络彼此,一时群雌粥粥。她们的话题从孩子今早的菜谱、报考专业的热度直到初中六年来的成绩。
九点开考时仍有近百人流连校外,他们拿着报纸、挎着孩子的大包,在附近随便觅个地方坐下。陆续有不速之客造访,附近宾馆的钟点房开出每小时八十元的价格邀考生去午休,留学机构、语言培训学校也不失时机的递过招生资料。
清洁员拿着空垃圾娄在一旁环顾,家长专注地浏览、然后收起这些明知来历存疑的招生宣传纸。
比起三年前一直定于每年七月的全国高考,黑色七月、“高烤”的词汇已渐行渐远,但此间一个守候的母亲还是向同伴感叹一句老话:“可怜天下父母心。谁都明白别太挂心,可哪个家长真能放得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