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深足之乱、再是中邦风波,“球霸”和“三停”一时力压“黑哨”和“假球”成为中国足坛的最新流行语。眼下媒体对“球霸”和“三停”的解读似乎有些百家争鸣的意味,富有“正义感”的朋辈忙不停地为俱乐部的重拳叫好,而有些“重情谊”的同行则为大佬们鸣不平。我以为,过多地纠缠于人情世故难免有肤浅之嫌,值得我们探讨的是“球霸”何以出现?“三停”是否是抑制“球霸”的有效手段?在中国足坛,“球霸”的出现绝非偶然,也并非一朝一夕,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是俱乐部和中国足协一系列错误的政策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球霸”。
中国足球走职业化道路虽然已经十一年了,但是,相当多的俱乐部仍然没能摆脱职业化草创期过于急功近利的想法,除了鲁能和大连实德在梯队建设上确实下了一番心血外,大多数俱乐部依然是草台班子闯江湖,只捧住几个能出戏的角儿,所谓梯队建设仅仅是为了应付中国足协的资格审查。由于新生力量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其势极弱,根本形不成对一线球队的冲击,一线队的主力球员即使训练不认真刻苦,靠吃老本也能屹立不倒。俱乐部内部没有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而老板们又对球队的成绩期望值很高,不得不捧住一些主力球员。长此以往,一些球员便侍宠而骄,飞扬跋扈,于是近几年的中国足坛便上演了一幕幕“球员炒教练”的闹剧,甚至出现了部分主力控制比赛、介入赌球的黑幕。
俱乐部的急功近利产生了“球霸”,而眼下中国足球俱乐部与球员相互缺乏诚信则助长了“球霸”的胆大妄为,甚至到了不惜牺牲俱乐部的利益的地步。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侍君以忠。”而眼下的中国足坛,俱乐部对球员没有做到以礼相待,球员对俱乐部亦毫无忠心。这从双方的合同及劳资关系可见一斑。中国各俱乐部与球员签订的劳动合同期都只有一年,而且也没有相应的保险和保障机制。这实际上极大地损害了球员的利益,因为球员一旦伤病无法继续足球生涯,球员的利益根本得不到保障。而欧洲等一些足球先进国家在这方面则做得很完备,合约不仅一签三五年甚至更长,而且还有相应的保险和社会养老机制。国外的一些俱乐部对球员以礼以诚相待,自然就会出现马尔蒂尼家族坚如磐石般忠诚于AC米兰那样佳话。在中国足坛俱乐部与球员这种畸形的劳资关系下,我无法想象球员对俱乐部能一片赤胆忠心。为稻粱谋、为身后计,为了巨大私利出卖俱乐部固令人不齿,但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与俱乐部不合理不人道的契约关系有很大关系。
至于中国足协,不仅对俱乐部与球员如此不平等的契约关系有不察之罪,而且在转会上对俱乐部一系列束手束脚的政策也让“球霸”有了市场,如果人才可以健康有序地流动,球员如何“霸”得起来?
对那些“获罪于天,无所祷也”的球员实施“三停”,确是一副猛药,“杀猴骇猴”自然比“杀鸡骇猴”的威力大,但这决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眼下中国足球需要的不是“骇”,而是标本兼治的礼和诚。
(作者: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