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临沂4月21日电 (记者林国瑞邱观史)20日下午,“魅力山东游——中国网络媒体山东行”采访团记者来到临沂,开始了临沂采访的“红色之旅”。在临沂期间,采访团记者踏访了蒙山、《沂蒙山小调》诞生纪念地、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孟良崮战役纪念地。
“岱宗之亚”蒙山好风光
蒙山,古称"东蒙"、"东山",跨平邑、蒙阴、费县和沂南等县,绵亘100余公里,总面积1125平方公里,主峰龟蒙顶海拔1156米,为山东省第二高峰,另有较大山峰300余座,深谷陡涧300余条,有"七十二险峰,三十六洞天"之说。
蒙山自然风光秀丽,春天层峦叠翠,林海花潮;夏季飞瀑流水,云雾飘渺;秋时漫山碧透,红叶映照;冬日银装素裹,分外妖娆。蒙山空气极佳,负氧离子含量为每立方厘米220万个单位,具全国之最,被专家誉为“天然氧吧”。
蒙山旅游区分为四个景区,龟蒙是养生旅游区(平邑),云蒙是生态旅游区(蒙阴),天蒙是天险观光区(费县),彩蒙是山林休闲区(沂南)。主峰龟蒙顶西北侧的蒙山寿星巨雕,高218米,利用山体造型,依山就势,雕刻而成,已被列入世界吉尼斯纪录。享誉大江南北的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诞生在天蒙景区的白石屋村,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的中国两首优秀民歌之一。
同唱沂蒙山小调 重温红色经典
20日下午,中国网络媒体山东行”采访团记者来到《沂蒙山小调》诞生地临沂费县,了解沂蒙人民在过去岁月中的艰苦奋斗历程,接受传统革命教育。
1940年,抗日战争正处在最困难的时刻,我抗日根据地军民不仅要反击日本侵略军的蚕食与扫荡,而且还要与国民党顽固派破坏抗日的行为进行斗争。当时驻在这里的抗日文工团以文艺宣传为武器,积极配合这一行动。文工团成员之一的阮若珊在一间民房内写成了歌词,另一名团员李林以山东逃荒东北卖唱人的曲子为基调谱了曲。在这一年8月1日的庆功会上,阮若珊首唱了这支歌,群众听后非常激动,这支歌以其通俗、易懂、生动的歌词,富于乡土气息的曲调迅速从蒙山脚下传遍鲁中、鲁南、滨海、胶东等抗日根据地,受到广大军民的喜爱。
当时这首歌的名字叫《反对黄沙会》歌,歌词共分为八段。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作者和广大军民对歌词不断修改,大约在建国前后,形成了现在的《沂蒙山小调》,小调的前两段是原作,后两段被改成了新词,成为歌颂沂蒙山秀丽风光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沂蒙人民幸福生活的民歌。
在《沂蒙山小调》诞生纪念地白石屋村,“魅力山东游——中国网络媒体山东行”采访团记者了解了《沂蒙山小调》诞生过程后,深受感动,在中共费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李云凌领唱下,一同唱起《沂蒙山小调》,接受了一次传统的革命教育。
华东革命烈士陵园:英雄永垂不朽
21日,采访团记者参观了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华东革命烈士陵园位于临沂市城区金雀山脚下、沂河西岸,是全国革命烈士陵园重点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1949年4月,山东省人民政府为纪念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牺牲的华东地区革命烈士而建,是华东地区最大的革命烈士陵园。陵园占地290亩。以45米高的五角灯塔式革命烈士纪念塔为中心,塔的东南方向有开国首席大将粟裕骨灰撒放处以及罗炳辉、国际共产主义战士汉斯·希伯和王麓水墓,此为东墓区;以革命烈士纪念塔为中轴线,与东墓区对称的西墓区有常恩多、刘炎和张元寿墓。塔后是宫殿式烈士纪念堂。堂内有表现烈士事迹的浮雕和镌刻着61,813位烈士英名的石碑。纪念堂前左右两侧分别是沂蒙精神展馆和解放战争陈列馆。
孟良崮战役纪念地:革命传统激励后人
21日,采访团记者还参观了孟良崮战役纪念地。孟良崮战役纪念地位于蒙阴县和沂南县交界处,因孟良崮战役而举世闻名。1984年为纪念孟良崮战役在山上修建的纪念碑高30米,由三块状如刺刀的灰色花岗石筑成,象征着野战军、地方军和民兵的武装力量体制。底座为边长20米、高1.6米的正三棱体,组成一个枪托,意喻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纪念碑的上下部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象征着军民团结必胜,人民战争必胜。
孟良崮战役纪念馆位于山下的孟良崮烈士陵园内,占地面积8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240平方米。馆内共分5个展厅,分别为门厅、战役厅、支前厅、英烈厅和双拥厅。纪念馆后面是烈士墓地。墓地正中是粟裕将军骨灰撒放处,其后是烈士英名塔。纪念馆前矗立陈毅、粟裕的巨型雕塑。孟良崮战役遗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临沂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临沂自1938年至少1949年长达12年的山东建党建军开创时期的革命圣地,被称为“山东小延安”。在这片红色热土上,“红嫂”的故事可歌可泣,在这片红色热土上形成的沂蒙精神是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