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印尼棉兰四月五日电 灾区见闻:救援人员处险不惊灾区治安已受控制
中新社记者禾木张淑琴
土地裂缝多山区见沙水地
在印尼三月二十八日大地震重灾区尼亚斯岛,到处可以看到土地被震裂的裂缝。与大海啸灾区班达亚齐相比,尼亚斯岛的土地裂缝要多得多。
在尼亚斯岛的古农西托利,从码头到市区的路上,随处可见横竖裂缝。记者所见,有的裂缝宽达三十公分,长达十几米;多数裂缝上下错位三至十公分。
马路裂缝多,令汽车难行,摩托车却大行其道。汽车与摩托车争道,导致交通一片混乱。交通费坐地起价,比灾前高一至三倍。记者采访不得不乘搭摩托车。这些摩托车看来有许多平时是作为家用代步工具的,灾后一看有利可图,就利用它兜生意。记者一再叮嘱开得慢一些,可是车主仍然左穿右突,而车技又不高,令车身上下颠簸,几次差一点令记者摔下来,真是“险象环生”。
据当地人介绍,在附近山区,除土地裂开外,还形成不少沙水地。据称,地震时地裂开,中间冒出沙水。沙水地大小几平米至十几平米不等。脚一踩下去,感觉土地松软,腿陷下去可及膝盖。
神经过敏与处险不惊
灾区居民对地震的威力记忆犹新,震后多心有余悸,一有“风吹草动”,必然有所动作。记者在市区采访时,遇上一次小的余震,一些人赶忙从屋里跑出来,惊恐万状。
第二次遇上余震,是在一家教堂会议室内写稿时,大家也都跑出来。教堂人员建议我们最好不要呆在屋里。
第三次遇上的是较强烈的余震,震级达六点二。当时记者在军用机场候机。只见机场被临时作为救护站的房屋内的人纷纷往外奔跑,有的竟惊吓得哭出来。
但也有处险不惊,胆大包天的。在苏迪尔曼区,在一座倒塌的建筑上,记者见到救援人员站在斜塌的水泥板上正在进行挖掘死尸的工作。水泥板已被震坏,下面暂时支撑水泥板也必然不牢靠,在这样的水泥板上作业,十分危险。一有地震,哪怕是较小的地震,完全可能再塌下去。更令人敬佩的是,居然在水泥板下,还有救援人员在挖掘死尸,而且因为死尸又被另外的水泥板压着,挖掘工作非常苦难,一挖就是几个小时。记者好奇,征询救援人员,可否也上到水泥板上,探个究竟。救援队的负责人答应了记者的要求,但要记者们轮流上去,以免水泥板不堪负荷而塌下。记者于是壮胆上去,并从救援人员在水泥板上凿开的一平米大小的洞往里看。一些记者胆子更大,还下去拍摄挖掘现场。记者毕竟是快下快上,不敢久留,而那些救援人员则长时间在下面作业,他们的职业道德和冒险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救援人员是为了救人而冒风险,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居然还有一些居民在一座已经被震塌、天花板一头倾斜的建筑内,摆睡床和桌椅休息或聊天。这也许是另一种处险不惊吧。
环境恶劣肉菜照卖
灾区还有令外面来的人不可思议的景观。灾区到处都是倒塌的建筑物,挖土机和推土机正在加紧清理废墟,尘土飞扬;救援人员正紧张清理死尸,由于设备和人手不足,死尸未能及时清理,街区散发着恶臭。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竟然还有人摆卖肉、菜和水果。肉摊的卖主不断地用扇子扇走横行的苍蝇,也竟然还有顾客光顾。
记者实在渴的难耐,于是光顾附近的饮食店喝咖啡和茶,也顾不得水干净与否。记者在要一杯热开水时才发现,杯底下有沙和不明杂物。记者自然不敢喝下去,但咖啡和茶已经落肚,还好没有引起腹泻。
重灾区治安已受控制偏远地区仍有抢劫
据当地华人介绍,震后社会治安一度恶化,发生了不少抢劫事件。苏北华社赈灾委员会进驻当地的工作人员亲眼目睹,一名澳大利亚记者的摄影器材被抢劫,而且还遭殴打,旁人不敢伸出援手。
地震不仅震垮民居,公权机关也未能幸免遇难。安全机关人员不是自己遇难,就是其家人伤的伤,亡的亡。幸存的忙着处理亲人善后事宜,有的还离开市区到山上避难。公权力薄弱,导致社会治安恶化。
后来当局加强治安,调军队协助维持治安。记者在灾区所见,到处都有军人布岗或巡逻值勤。一位值勤军人向记者表示,现时治安情况良好,没有发生抢劫事件。
虽说如此,记者仍提高警惕,注意防范,互相照应。
不过,在尼亚斯岛以外的地方,社会治安仍得不到保障。在苏门答腊岛距离棉兰市约一百七十公里的吉萨兰附近的亚沙汉县,有人散布谣言,说锡老河河堤崩溃,泛滥成灾,造成人心惶惶,居民纷纷“逃生”,结果“人去楼空”,坏人乘机行劫。居民回家一看,家里被劫一空。警方已逮捕了数名散布谣言和乘机行劫的恶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