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首 页 |新 闻|国 际|财 经|体 育|娱 乐|港 澳|台 湾|华 人|科 教|图 片|图片库|时 尚
汽 车 |房 产|视 频|商 城|供 稿| 产经资讯 |出 版|广告服务|演出信息|心路网
■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科教新闻
关键词1: 关键词2: 标题: 更多搜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一代名医”伍连德故居保卫战

2005年03月18日 13:45

  文/ 礼露

  无知者无痛——写在前面的说明

  我写这篇东西,真正的直接的目的就是想要挽救“伍连德故居”,用行动——实际行动!有效行动!迅速行动!而我不知道眼前该怎么做。我的能力(体力和脑力)有限,除了心痛头晕和写几个字外再干不动更多什么。令我绝望的是,周围几乎没有人知道伍连德和他的价值,(尽管国家卫生部大楼里已有“伍连德讲堂”,哈医大和北医大都竖立有伍连德雕像,北京也曾在1999年举办过伍连德诞辰120周年纪念会)无知者无痛,去说服人们一起行动几乎是不可能的。我忙了这些天也还没来得及把写他的文章整理一下,最快也只能4月号的《海内与海外》杂志上见报。而那边,天天在行动——推土机和大镐,正在进行中。

  这也使我在做这篇报道时万分矛盾——我真害怕,因为我的文字,反倒加速了这处中华文化宝贵遗产的毁灭。为什么我会这样以为,等日后再细说。我想说明的是,下面的文字中有诸多古怪之处,正是出于上述顾虑所做的处理,是为了保护他。另外很多事没写或删节,也是为了保护他。

  有一个哀求:能不能给我半年时间,我要用我的笔让全中国都知道伍连德,都理解我今天的行动。能不能先不动他的故居,给他一个死缓。他存在那里快有一百年了,再给他一百天好不好。亲爱的开发商,人民感谢你,历史感谢你!

  今夜无眠,为东堂子胡同VV号

  忘记了为什么我最初要写伍连德。哦,想起来了,应是在大约20天以前,偶然在一部香港出版的百年大事记上发现只有鼠标大小的一个记载——1910年末中国东北爆发的肺鼠疫,剑桥毕业的伍连德博士的名字赫然在上面。因为我上班的这个杂志《海内与海外》是全国侨联主办的,介绍侨界名人,无论是史上的还是当代的都是我们的正宗选题;还因为两年前我曾罹患SARS——这个话题是属于我的。

  我不喜欢历史,不爱学习,因此历史知识极其贫乏。但我有自知之明,所以,过去从没写过不在世的人和古老的事。

  想不到的是,我迷上了他——一个离开我们近半个世纪的伟大的人。

  搜集资料的半个多月中,我每每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对着寂静的夜空,我无数次慨叹:为什么,为什么?在中国近代史上在世界科技史上这么一位树立伟大丰碑的华人,我们竟全然不知或知之甚少?我在网上彻夜搜索,只想知道得更多更多——汉文的,英文的,不断变换着各种关键词……不觉东方既白。

  现在又是一个凌晨,3月16日的早2点。在大约8个小时前,夕阳下,我沿着雍和宫大街步行往南去寻找“东堂子胡同VV号”,这是文字资料提供的线索: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伍连德主动提出把在北京东城的东堂子胡同VV号的楼房捐赠给中华医学会——这是现条件下惟一我能给读者出示的活的史料。

  天气暖暖的,街上充满下班回家的人。我从来没有这样仔细地观察每个胡同口,有些胡同已被现代建筑刷新,只要还存在的,胡同口墙上总有市地方志办公室立的标牌,上面简单注有这个胡同里的名胜和历史变迁。但在东堂子胡同口,什么牌子也没有。

  有一种不详预感。右边先不要看,因为单号在左边——透着暮色蒙蒙往胡同深处望去,感觉不象是北京的胡同,没有想象中的旧房。经过一栋新楼后,突然,一片废墟赫然眼前。

  老房子们象刚刚拆的,空气中似乎还弥漫着未及落定的尘埃,残垣断壁,满目疮痍。我木然前行,希望这一片瓦砾里不包括VV号。

  往前有完整的旧式院落,是公安部信访处,再往前是较小的号了。前面又是更大面积的废墟。

  终于没能找到VV号——我要找的伍连德故居。我来晚了。天,呼地一下黑了。我转进一个废院子,站在瓦砾上呆立了很久,很久。腿簌簌发抖,一股苍凉之情直钻心窝,泪,漫了下来。

  胡同里的人告诉我,前面就是北京站了,而且号越走越小,不会有我要找的那个号码了。只好往回折。遇到胡同中的小卖部,我不甘心地上前打听,意外的是,店主指着边上的院子告诉我,那不就是?就是那!

  我看到了那令我激动的门牌号,但那不是楼房,完全不是想象中的那样。灰灰的平房,被包在一个完整的院落里,红门禁闭着,外墙上白森森地画着两个大大的“拆”字。

  ……

  今夜无眠,为东堂子胡同的伍连德故居。

  今天它还在,也许明天就会在历史上消失。

  我在想,能不能把它留下?

  我能做什么?

  还来得及来不及?

  天马上亮了。一会儿,我就开始行动!

  今天的班不上了。

  行动计划:先做一件事

  那个大大的“拆”字象骷髅在那里数着倒记时,还有多少时间?明天?还是后天?

  我的脑子混沌一片,且愈急愈乱。

  方案很多: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侨办侨联卫生部文物局文化部拆迁办报社电台电视台网站……脑子里一大串熟人的名字。

  给我的朋友大报记者常莉电话,先费了些时间介绍伍连德,但她很快理解了我,她从来都是这样。常莉建议找剑峰联合卫生部试试能否介入做点什么,或看他能不能发内参。电话找到剑峰,他说这么急,发内参也赶不上时间,找机关就更慢,万一马上就拆了呢,最快的是见报,或许民间力量能起作用。我问《京华时报》怎样,他认为可以。

  《京华时报》的老总是我的大学校友,但我不知他肯不肯给我发,谁都知道这是惹麻烦的事,关系到商业集团的商业利益。而且,我特别怕对方反问“伍连德是谁?”或者“没有用。这种事多了,比他有名的都没有办法……”,前者体力上累倒我,后者精神上击倒我。倒是剑峰提醒了我一句:应先把事实搞清楚,那里是不是我们要找的。是不是已经被扒掉了,如那样,也就没有意义了。对,这是最急切的。

  先做这一件事。

  (2005年3月16日凌晨)

  二进东堂子胡同

  7点,只眯了一个小时就爬起来了。浑身痛楚不堪,我对自己说:要坚持!学习伍连德的牺牲精神。约着汤圆——我的一个青年朋友一起去,因她有数码相机,另外还有我的记者朋友米扬。

  他们,一个70年代,一个80年代出生的,从来不知道伍连德是怎么一回事,只知道来帮助我。当然,这,就够了。

  昨晚还是太黑了,这次我看清了胡同口还是有标牌的,只是简单的三行文字:

  “东堂子胡同

  红星胡同

  东单北大街”

  这里曾是清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这个胡同位置又紧邻后来的民国外交部,还有,美国为中国创建于上世纪初的第一个大型西医院协和医院就在附近。种种原因决定,这里“每个大门后面都是名人故居”。但今天在胡同口,我只看到了这三行字。

  之后,为寻找伍连德故居,我们进行了整整6个小时的采访,拍了100来幅照片。

  ……

  我已经忘记了时间。采访过程曲折而令人痛心。几次,因体力不支和精神刺激险些晕倒。但最大的欣慰,也是我采访的最终结果还是好的——伍连德故居仍在。

  我可以略掉这段吧,由于“无知者无痛——写在前面的说明”里未说明的理由。

  我可以稍松口气。伍连德故居仍在,虽然他没有摆脱覆灭的威胁。但还在,这是关键的。

  今晚,我先睡个好觉。

  事实上,在网上我又呆到后半夜,并且再也睡不着了。因为在GOOGLE键入“东堂子胡同”后,我又搜索到了让人心痛的故事,是我刚刚采访的这两条胡同的悲惨故事,它就发生在一个月前,并且现在正在进行着。

  我把文章下载下来。现在我没有时间去细读去气愤,因为几小时后我还要起早去档案馆查一个有关伍连德的资料,来确认一些事情。

  (2005年3月17日晨)

  “它们的消失将使我成为一个永远无家可归的孤儿。”

  在档案馆,看我递写的“伍连德”查询条,对方问:“是你本人吗?”我说不是,“查婚姻吗?”我说不是。

  我说,他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人,是个科学家,曾住在东堂子胡同某某号。建国初,他把东堂子胡同的房捐赠给了中华医学会,我想查查这方面的记载。他们告诉我,那时期的档案没有。

  打的回到单位。有些稿件正在桌上等着我编校,我却无论如何也静不下心来。把华新民的文和图打印出来看,我认出来了,昨天黑暗中,我就站在她家的废墟上。她的家是三进院,后通无量大人,前连东堂子——

  ……

  守护古城七年,用一支蘸着无尽柔情的笔,睁着一双苦苦哀求的眼睛,拖着疲惫的脚,敲开无数个美丽的四合院的门,追着扬起的灰尘。只要看到那些扛着镐的民工,我心里就发抖。但他们今天走进了我家园中的家园,他们爬上了我家的房顶。七年以来,我第一次以房主人的身份站在这种场合,我忽然之间比任何时候都更体会到了什么叫做“拆”:当这宅子是家中老一辈的血汗筑成时,每砸碎一块砖每揪断一根木头都像直接砸在心上,感到的是一种剧烈的痛楚和窒息。

  ……

  我心如刀绞般地看着正在被毁灭的家,看着正在被毁灭的无量大人胡同。四年多以前我不在北京时,富华国际集团已经到我们的街区里大拆了一次,用一条“金宝路”活生生地破坏了世界规划史上的杰作——元大都的规划,毁灭了本身就是文物的有八百年历史的遂安伯胡同,拆除了无量大人胡同西口和东口的几座壮观的大宅子,尤其是如今已压在他们建的“华丽大厦”下面的梅兰芳故居,那是北京梅兰芳故居中建筑最好故事最多的一所,也是早已被列为普查登记在册文物的。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无量大人胡同开了两个文化沙龙,一个在我家,一个在梅兰芳家,多少中外人士在胡同里穿梭来往,多少中西文化交往的故事在这里织成。尤其是梅家,据梅葆玖等人文章中的介绍,它根本就是当时的一个对外宣扬中国文化的窗口:成百上千个异乡来客是在这里第一次发现了中国的京戏,中国的绘画,中国的手工艺品等,包括像瑞典皇太子和印度诗人泰戈尔这样的贵宾。而我家则是一个文学沙龙,是勤于笔耕的祖母主办的,她就在这里搭建着中西文化的桥梁。

  ……

  还有旁边的也在拆的东堂子胡同,同样记载着近代史上多少中西文化的碰撞:47号和49号的部分建筑是包括同文馆在内的清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在此发生的事件写成的书能够摆满几十个书架,这里还是最集中住过大学教授和著名医师的地方:沈从文、蔡元培、吴阶平、林巧稚、丁西林……几乎在每一扇院门后面都是一个名人故居。

  而且这一带的四合院又是多么好(根本不是他们所说的那种需要他们“好心”来“改造”的“危房”),其中有很多都是我和叶金中先生在“留住四合院——北京之魂”摄影展中展出的,但在此时此刻正在变成瓦砾:那个有着漂亮隔扇的东堂子胡同37号在上个星期的一个晚上被拆除了,那个带彩窗的别致的民国时期建筑(红星胡同10号)在十几天前被拆除了(见附图),还有我们没有拍摄过的几所大宅院,都已经或正在被毁:东堂子胡同45号院和53号院,红星胡同12号院等。

  只二十多天的时间,既是元代遗存又是近代史博物馆的红星胡同和东堂子胡同已是一片狼籍,如东堂子和无量大人胡同这般厚重的历史画册已被撕成粉碎。然而富华国际集团一边在大肆毁灭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一边居然还能借助某些媒体说自己是在做“利国利民的爱国工程”!

  ……

  我痛苦地看着仿佛刚经过一场空袭的无量大人胡同和东堂子胡同,它们的消失将使我成为一个永远无家可归的孤儿。但我不能接受这个命运,任何人也没有权利把这个命运强加于我,更没有权利在侵占和摧毁我家的财产之后逍遥法外。侵略者要出去,我和我的邻居们要重建我们的家园,恢复我们的胡同。

  ……

  致东堂子胡同房地产开发商的一封公开信

  这篇文字,在我几天来为“伍连德故居”而备受蹂躏的心上又撒了一把盐,我禁不住难受地缩成了一团,这种痛苦真是难以名状,但已没有眼泪。

  这两天,我还没能来得及搞清在东堂子胡同看到惨事后面的一切,这篇一个多月前贴上网的文章基本讲明白了。在网上,包括配在一起的震撼组图,我是第319位点击者。

  总算清楚了,伍连德的百年老屋浴血保卫战——敌人是谁。

  我的编辑部主任是个极其渊博的国学大师,谈到中华文化遗产就滔滔不绝难以自控。他在听了我的采访汇报看了上面华新民的文章后,脸色铁青,很长时间没有说话。

  我知道,他和我和所有热爱祖国历史文化且有良知的人一样,在忍受心灵深处的痛苦。就在前几天,我们刚刚编发一篇写梁思成的文章——在政治高压下,有着远大理想抱负的建筑学家最终低下智慧的头颅,他当时多么势单力孤,多么无奈。只能留下话:50年后,会有人后悔的……今天,50年过去了,却还有人继续这样令人发指的破坏!

  我们不知道该做些什么才能让挥舞的大镐停下。或许根本没用,或许已经晚了。写下面这封公开信是我们今天能想到能做到的,惟愿它能唤醒一些人的良知甚而唤起广大民众一起来保卫我们的家园。

  尊敬的陈丽华女士慧鉴:

  你好!近日获悉贵集团属下某项目公司正在北京东城无量大人胡同和东堂子胡同拆毁诸多老建筑,而这些老建筑竟属若干名人故居或中华历史遗迹.笔者闻听不胜惊诧之至!

  以女士之全国政协委员身份,本应力保古都传统文化,却不知何以若此?抑或是属下所为,而女士不知否?笔者窃为女士身前身后名计,着力关注属下公司所为,猛回头而不再继续充当古都文化之毁灭者,则古都先人有知,亦将感佩于九泉矣! 即颂

  近祺

  公民国强等28人再拜

  (2005年3月18日凌晨)

 
编辑:陶光雄】



  打印稿件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广告服务-【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 1024*768 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