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国足球已撑不起经济的十字架。在主赞助商退出之后,中超联赛甚至面临着“裸奔”的危险。与此同时,大批球员下岗,俱乐部入不敷出,投资人“揭竿而起”中国足坛四面楚歌……
本报从今日起,登载“中超商务调查报告”系列报道,分别从支出、收益、球迷和机制4个方面,探讨中国足球的商务之路。
劳务成本
范志毅2500元,成耀东2000元,徐根宝3000元……1994年,徐根宝制定的第一份申花工资单上,留下了这样的记录。
然而11年过去了,中国足坛出现了一大批的“足球贵族”。去年,李玮峰、李宵鹏、李金羽这“三李”的年收入,就超过了1000万元。
如果将足球看成是“产业”,那么显然,中国足球的劳务成本,已经远远背离了绩效原理。为了限制球员收入,中国足协曾几次提出限薪。规定球员月工资不能超过1.2万元,规定单场赢球奖金不能超过40万元。此外,中国足协还强调,球队工资总额,不能超过运营收入的55%。
可惜的是,这一系列限薪措施,都只停留在纸面上。“烧钱”烧到去年,中国足坛事实上已无法支撑。李玮峰、郑智、申思、祁宏等一大批球员,并没有拿到合同中允诺的工资。今年,还有一家北方的中超俱乐部,将投资额从前一年的8000万元,降到了3000万元。
“再这么玩下去,谁都承受不起。”重庆力帆俱乐部董事长尹明善说:“如果把钱全部发给了球员,那么俱乐部就是在吃‘空心汤团’。”
进入2005年,并不是每家俱乐部都在“限薪”。像鲁能泰山等部分中超俱乐部还将基本维持较高的支出水平。对此,一家中超俱乐部老总明确表态:“他们这么玩,事实上烧的是国有企业的钱,是玩不久的。”
管理支出
去年年底,汇中恒天入主健力宝。在审计工作中,汇中恒天惊讶地发现,整个2004年,深圳俱乐部的私人报销票单,竟然达到40万元!
“管理是个大问题,而我们现在并没有统一的标准。”辽足总经理张曙光告诉记者:“中国足球缺乏真正的职业经理人。”
目前,在主场进行一场中超联赛,俱乐部必然涉及到租金、保安费、球迷补贴、票务等费用。这其中,场租费平均在2-4万元左右,而总的费用近10万元。张曙光说:“如果仔细研究的话,这其中有很大一块,是可以节省下来的。”据透露,辽足曾成功地将一场球赛的成本,降低了1.3万元。
申花俱乐部也做过类似的尝试。在四川北路上的申花会馆,目前一年的营业额不到200万元,利润不到100万元。然而,相对几千万的投入,申花会馆的回报率是相当低的。负责商务开发的俱乐部副总经理吴金贵表示,这其中,显然还可以“挖掘”一大块利润。
在中超联赛中,俱乐部还必须为客场比赛承担差旅费和宾馆费用。申花俱乐部今年选择在康桥基地进行春训,仅此举就省下了近20万元。与此同时,新上任的申花老总吴冀南,对中国足协频频开会,也颇为头痛。“飞这么多次,却很难解决问题,这样的成本支出太高了。”
山东鲁能泰山俱乐部已经表示,今年征战联赛时,他们不可能像去年那样,“每次都住5星级宾馆”。一名长期负责相关事宜的足球工作人士告诉记者,“如果把5星级宾馆,改为4星级,那么一次大约可以省下2万元。”
投资标准
从企业角度而言,更新设备是必须的,但也要考虑到“投资标准”。如果买入与卖出都处于一个“虚高”价位的话,那么整个体系只能是“空中楼阁”。
“一个球员100万元,这个价格其实就差不多了。”一名足球圈内人士表示:“别看现在很多球员,动不动身价就是1000万元,这当中有很多‘猫腻’。”
迄今为止,没有一家中超俱乐部,对购买球员进行过“效果分析”,这在其他行业来看,几乎是不可思议之事。上海中远俱乐部曾买入申思、祁宏、吴承瑛3名大牌球员,总投入超过2000万元,但最终昙花一现,甚至出现“申思上场1分钟拿2万元”之事。一名商业人士分析说:“从整体效果来说,中远买入这些球员,是做了一笔亏本买卖。”
进入2000年,中国球员的转会身价,逼近1000万元。这一价码,在欧洲可以买入一名“主力球员”,事实上处于绝对“虚高”状态。尽管如此,一些中超俱乐部仍乐此不疲。像鲁能接连斥巨资引进了李金羽、郑智,这些数额巨大的投入,究竟有没有达到效果呢?
中国足球的买卖市场,有一点像前几年的美国纳斯达克股市,一派“纸面繁荣”而缺乏实质意义。今年,球员身价已大幅度下降,各俱乐部拥有的资产也下降了一大块,但这还远远不是结束。
此外,在中国很多地区,俱乐部搞足球其实也是地区的“形象工程”。在此等状况下,投资就更缺乏一个衡量标准。(新民晚报 晏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