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北京迎来新春的第一场大雪,红红火火的假期和着热热闹闹的庙会在雪花的飞扬中落幕了,然而空气中依然飘荡着浓浓的年味儿。
中国人几千年来对以家庭为核心的亲情文化的认同,使春节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并非所有的传统节日都能像春节一样受到国人的重视。
中国的节日系统比较庞杂。既有春节、中秋等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也有新中国成立后才确立的、偏重政治性的节日,如五一、十一等,改革开放后,圣诞节等西方节日也挤了进来。于是传统的节日有些受挤压。况且中国大多数的传统节日是在长期的农业社会中形成的,人与地域的依附关系很重,聚族而居。而现在高楼代替了四合院,现代通讯改变了人与人的沟通方式,民俗文化的依存环境发生了变化,其生存状态也自然改变。
如何面对传统民俗变迁的现实呢?我觉得最要紧的是放松心态,先承认一切现实都有其存在理由,不要因为不符合自己的理想就觉得事情有多严重。民俗是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是大家的集体习惯,它的失落也许正是回归的开始。
在全球化的趋势下,人们有更多样的生活模式可以选择,传统民俗不如以前重要,实在很正常。当然我们更没有必要强行割断传统。有人愿意祭祖,只要不把火种烧到别人家去,就别去多管;前几年禁放烟花爆竹,有些地方搞一刀切,弄得过年冷冷清清,至今元气尚未尽复。这方面我们的管理者尤其要谨慎,出台一些禁令时要三思而后行。
把传统民俗当作现代人多样选择中的一种,这样做恐怕更为恰当。相信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魅力吧,古老的春节不是正得到世界其他国家越来越多的认同吗?
(稿件来源:《人民日报》,作者:魏铭)